父母官_父母官是什么意思

       父母官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父母官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父母官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叫父母官?

3.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

4.父母官指的是什么官

父母官_父母官是什么意思

父母官是什么意思

       父母官 父母官fùmǔguān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也有直称“父母”的

       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注:这里的“父母”与现在的爸爸,妈妈的意思不同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

为什么叫父母官?

清代社会中,父母官这一称谓普遍流行。 对于州县官称为父母官、老父母,以蔡新那样的身份高官也称县令为父母官,而老百姓与地方士绅、秀才们自然也是如此称呼,如《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两个秀才齐道:蒙老父台这样,真正是爱民如子。”《醒世姻缘传》第20回:“老父母在这里,他还不肯饶我。”都是这个词在社会上使用情况的反映。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大体上,“父母官”一词有这样几个含义:

        一是专指接近老百姓的州县官员。

        如乾隆帝上述称呼中,专门将县令称之为父母官。康熙时官员彭鹏在“荐黄志璋等疏”中说,他进入广西全州界内,见道旁碑上有“寿佛”二字,询问地方百姓,回答说是“前任黄父母官所书”(《广西通志》卷113)。《儒林外史》第3回:“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这里的“县父母”,就是基层的州县官员了。

        二是官为民主,要爱民如子。

        如乾隆帝弘历所说的:“顾名思义,则安得身为其父母而不自子其子也,视民如子,子则未有不爱其父母者。”(《御览经史讲义》卷13)乾隆声称,作为人民的父母官,要以人民的好恶为自己的好恶,即想人民所想,自然也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则保赤子之实也”。

        三是少数民族对于中央王朝派来的官员的称呼。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2:“据郎卡前后禀称,大率以伊本天朝土司,惟与众土司不和,众土司因将不法之事,向内地父母官前控告。如今止求作主剖断,伊惟恪遵分付,丝毫不敢多事。”卷4又云:“郎卡听得父母官来此,如儿女得见父母,急思叩见。”

        四是指家乡及所在地方的官员。

        上述明代永乐帝说陈谔为父母官,就是此意。《儿女英雄传》第15回:“我是淮安府根生土长,他作那里的知县,就是我的父母官。”隋唐以降,官员多自科举出身,为避讳籍贯,多异地任职,对家乡官员多以父母官相称。

        简言之,父母官一词在其原生意义上虽然多少含有某些儒家“民本”思想在内,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主要是指基层州县官员,强调官员要如父母爱孩子一样爱惜老百姓。在中国古代的长期传承与流变中,父母官一词,主要还是官为民之主,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吏治不清的时代,其基本意思就是,官是老百姓的主人,在所有社会事务中,官员要为老百姓做主。

        在家与国同构的社会体制中,父母官的称呼还隐含着另一层意义,老百姓要服服帖帖地供养这些当官的。按照财产共有的伦理原则,民众的财产,也就是君父官长的私囊。道光年间有个叫包世臣的思想家,曾当过知县,做过长龄、百龄、杨芳、裕谦等许多大吏要员的幕僚,他说:“知县,世所称父母官也。”当时州县官员“廉俸不敷办公,又有摊捐伺应、延友购幕必不可少之经费,其将安出”对这样的问题,包世臣陈述他的理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食于人。今中县率五六万户,以父母自居,则此五六万户皆子孙也,天下有五六万户之子孙,而不能养一父母者乎”就是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我缺钱,你们拿一点出来是理所当然的,子孙养父母是正当名份的事嘛。

        在中国,父母官这一称谓源远流长,是传统社会思想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产物,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但近代以来,它已成为阻碍社会前进毒瘤,从今天的眼光看,也是落后思想观念的表征。

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

       原因如下: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词语解释:

       名称父母官

       拼音fùmǔguān

       解释封建时期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出处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

       事例无论怎么说,他总是父母官。——老舍《神拳》第三幕

父母官指的是什么官

        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

        据古籍记载,明朝高启《书博鸡者事》︰“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另《水浒传。第十四回》︰“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及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谈。谈异七。曾祖父母》︰“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以上这些记载中的父母官、父母,都是指州县的地方官。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也叫半神文化。故古人认为“天授君权”,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是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如《白虎通。卷一。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因此,天子要按天意行事,以德治天下,要善待百姓,爱民如子,人民对君王就会如同父母般的敬爱。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上载︰“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及《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由于天子犹如万民的父母,天下自成一家,而天子派往各地的地方官员,也就具有代表天子统治之意。那么地方官与当地民众之间,自然也形同父母与子女关系。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一直延续到两汉,就出现了颂扬地方官的“召父杜母”之说。

        据《汉书。循吏传》的记载,召信臣是西汉九江郡寿春人。西汉元帝时,他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大行教化、兴修水利、鼓励农耕、提倡节俭,使南阳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大郡。他视民如子,南阳人民感戴他,亲切的称他为“召父”。

        到东汉光武帝时,南阳百姓又迎来一位勤政爱民的太守叫杜诗。据《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生活简约,施政公平清廉。他减轻徭役赋税,还鼓励垦荒农耕,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人民的效益提高,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当时,人们将他比作召信臣。

        由于南阳人深蒙召信臣、杜诗之恩,就立祠纪念,并称颂二人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时,“父母”一词已蕴含地方官之意,也具有“父母官”一词的雏形。

        到了宋朝,州县的地方官就开始被称为“父母官”了。这种称呼的最早文献记载,应该是出自于宋初诗人王禹偁所写《小畜集》诗集中的记载。他在《赠浚仪朱学士》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及《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百里抚茕嫠。”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

        由此可知,“父母官”又可省称为“父母”。县令的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这种称谓盛行于明、清时期。现今,人们还是把“父母官”用来泛指地方官,通常是指与人民最亲近,行事公正廉明的州县地方官。

       “父母官”指的是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为民做主的官,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

       造句:

       1、同样是管理者,公务员是公仆,老板却是父母官。

       2、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3、不当父母官,甘为孺子牛。

       4、专家建议那些掌管一方国计民生的父母官,凡事要量力而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今天关于“父母官”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