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柔桑破嫩芽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陌上柔桑破嫩芽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鹧鸪天这一首诗中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鹧鸪天·上元启醮

3.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译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这一首诗中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鹧鸪天 其一 代人赋(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乡村自然风光和恬淡悠闲的农家生活:路边桑树新芽初破,邻家的蚕种已经生出了一些;冈上牛犊一边欢叫一边吃着细草,西下的斜阳映照着寒冷的树林,好像在用画家的水墨点染出枝头的乌鸦.

鹧鸪天·上元启醮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译文

       张孝祥 鹧鸪天上元启醮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深里佩环声。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金童双引到通明。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秋与帝龄。

        赏析

        张孝祥自进士及第之日起即满怀激情关注国事,及至乾道五年(1169)去世之前的六年中,原有的政治热情虽然基本丧失,却也时不时有所流露。通过此词开头两句就可以看出,词人设醮祈福消灾,祝南山亦瞻北阙(张孝祥另一首《鹧鸪天上元启醮》句),企盼着夜深还叩击宫门,再议抗战事,共进平戎计。子夜,夜半子时。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紫清,原意天上,谓神仙居所,这里指翰林院,以翰林乃清贵之职,故称。五霞,道家称黄天、苍天、青天并皆空虚,有自然五霞。佩环,玉佩,一般情况下指女子,这里形容诗文韵调铿锵,亦即抗战、平戎之策论激昂宏畅。由于词人深受老庄避世思想和道教游仙之说影响,以儒家为主导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神秘化和淡化了,所以,这首词不再有高论逼河汉的气势,只有清诗鸣佩环的飘逸。

        上片三、四句同前两句一样,仍然是一种企盼。驿传,传舍、驿站,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风火,紧急,代指前线。龙鸾,龙与凤,常常比喻贤士或华美文章,这里喻作前线的捷报。烟霄,显赫处。孔翠,孔雀和翠鸟,以喻精华,这里则喻作隆重的礼仪接引。这两句对仗工整,轻快流畅,更以其飘逸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企盼。

        过片瑶简句进一步将上元设醮推向新的企盼。瑶简,即玉简,玉质的简札或手版,一指道家的符箓,一指帝王封禅、诏诰用的文书。羽衣,以羽毛织成的衣服,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金童,仙人的侍童。双引,分列两旁导引。唐制谓宰相入朝须举双烛引路,余官各一,故称;宋制谓学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马,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故称。通明,开通而贤明,代指君主,这里是指君主宫邸。从这几句又可看出,词人尽管深受避世思想和游仙之说影响,却仍然念念不忘朝见君主以陈其所见。诚然,通明之己见当陈通明之君主,该词写到这里,其企盼可谓透彻通明之极。

        最后一联作为全词结语,既是贺词,更是企盼,论时知心,披文入情。三湘,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五管,一作五筦,指今岭南地区,古以广、桂、容、邕、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词人曾在这些地方为官。上联写的是为官心得,为官一任,当造福四方,与民同乐。

        下联写的是为臣心期,祈祷江山社稷永葆太平万万年。

        张孝祥诗词作品皆能于写景叙事之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此设醮祈祷一词也不例外。谢尧仁称赞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鹧鸪天的诗意

        鹧鸪天的诗意

        一、《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诗意: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

        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诗意: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

        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

        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三、《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原文: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诗意: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

        衣着华丽人多情;

        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

        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

        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

        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

        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

        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晏几道 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想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平声韵。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2、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3、玉钟:珍贵的酒杯。

        4、拚(p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5、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

        6、同:聚在一起

        7、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剩把:尽把,尽把。

        8、银釭:釭(gāng):灯。银灯。

        翻译: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与久别佳人重逢时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对佳人苦苦的相思之情。上片写往日的欢聚。彩袖代指佳人,当年点明是往事。殷勤、拼却,见情意之笃。舞低二句,晁补之称其词风度闲雅,自是一家。月被舞低、风被歌尽,情绪之高、兴致之浓,可想而知。下片写当今的重逢。久忆成梦,几回以梦为真,而今重逢,又不免疑真为梦,往昔只盼梦中相逢,今宵唯恐相逢是梦。曲折深婉,乍喜乍惊。往日欢情之浓,衬叠出相忆之深,愈见重逢难得。全词言情婉丽,文心曲妙,空灵雅致,足见小山本色。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

       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词与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用了对句,并且很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的搭配,词的上阕“破”、“鸣”、“点”以及下阕。

       好了,今天关于“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陌上柔桑破嫩芽”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