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是人非,造物弄人”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物是人非”出自?

3.物是人非的前一句是什么

4.物是人非的上一句物是人非的上一句是什么

5.物已人非是什么意思?

物是人非前一句_物是人非前一句怎么说

物是人非的上一句是苍苔满地,下一句是小池依旧。该句出自宋代蔡伸的《水龙吟·重过旧隐》,完整的句子是“芸房花院,重来空锁,苍苔满地。物是人非,小池依旧,彩鸳双戏”。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

“物是人非,造物弄人”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意思是: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这一句出自于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整首词的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zé 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知道了整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物是人非”出自?

1、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2、造物弄人是汉语成语,拼音是zào wù nòng rén,造物即为造化,是命运的意思,即命运弄人。

两个成语的出处:

物是人非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译文:时节相同,而情境已不同于以往,物还在而人已非过去的人了,我的忧愁如何化解!

造物弄人没有具体出处,用法为因为缘份的缘故俩个彼此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但是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不能够在一起,彼此很悲 哀,就可以用“造物弄人”来比喻。

扩展资料:

物是人非的近义词:时过境迁

时过境迁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í guò jìng qiān,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出自聂绀弩?《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别的革命者的思想,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境界,时过境迁,就褪色,退婴,乃至消失。”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时间变化。

造物弄人的近义词:造化弄人

造化弄人,指命运作弄人。人这一辈子,都由被自然界外力捉弄,很少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一般就是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反作用,大大的强过自身的承受力。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7回:“我们在坐四十五人,似乎并无一人落第,那知今日竟有八人之多,可见天道不测,造化弄人,你又从何捉摸。

译文:我们这当中的四十五人,似乎没有一个人落榜,怎么会知道今天有八个人落榜那么多,可见天道是不可猜测的,命运捉弄人罢了,你又何必去想那么多呢?

百度百科-造物弄人

百度百科-物是人非

百度百科-造化弄人

百度百科-时过境迁

物是人非的前一句是什么

宋·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物是人非的上一句物是人非的上一句是什么

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找不到了,想说话,还没有说的出口,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

这句话原来出自——宋·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物已人非是什么意思?

物是人非的上一句:连环情未已。

物是人非的上一句:连环情未已。诗词名称:《洞仙歌》。本名:晏几道。字号:字叔原号小山。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抚州临川。出生时间:1038年5月29日。去世时间:1110年。主要作品:《西江月》《西江月》《喜团圆》《行香子》《燕归梁》等。主要成就:婉约派代表人物。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物是人非”的详细介绍:

一、《洞仙歌》的全文点此查看《洞仙歌》的详细内容

春残雨过,绿暗东池道。

玉艳藏羞媚_笑。记当时、已恨飞镜欢疏,

那至此,仍苦题花信少。

连环情未已,物是人非,

月下疏梅似伊好。淡秀色,

暗寒香,粲若春容,

何心愿、闲花凡草。但莫使、情随岁华迁,

便杳隔秦源,也须能到。

二、晏几道其他诗词

《虞美人》、《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清平乐·留人不住》、《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洞仙歌的详细信息

原句应为: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出自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后世引用中以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最为著名。近义词:时过境迁。

出处

物是人非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译文:时节相同,而情境已不同于以往,物还在而人已非过去的人了,我的忧愁如何化解!

物是人非新解

1、物质是固定的,人是会改变的;

2、缘乃天生,份是人为;

3、命是天生的,运是可以改变的;

4、一成不变的是“情”,时刻变化的是“感”。认识“情”和“感”的区别,也就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5、静态的是“物”,动态的是“人”。在变化中认识物,在静止中观察人。换一种心态,我们会豁然开朗:原来“物是人非”是这般令人愉悦!

6、不会变化的是环境,会变化的永远是人,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当你转身,突然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变,只是自己变了,物是人非。

扩展资料

近义词:时过境迁

时过境迁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í guò jìng qiān,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出自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106回:“凡我国民,应尽吾雪耻这天职,并望勿为五分钟之热度,时过境迁,又复忘怀,则吾国真不救矣。”

成语出处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106回:“凡我国民,应尽吾雪耻这天职,并望勿为五分钟之热度,时过境迁,又复忘怀,则吾国真不救矣。”

清·《新中国未来记》:“到现在时过境迁;这部书自然没甚用处……”

孙犁《秀露集·石子》:“时过境迁,色衰爱驰,我对它们也失去了兴趣。”

聂绀弩?《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别的革命者的思想,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境界,时过境迁,就褪色,退婴,乃至消失。”

百度百科-物是人非

百度百科-时过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