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_母亲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2.培养孩子品德的成语

3.关于孟母教育的成语

4.跟教育有关的成语

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_母亲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4则

        许多成语都是古代流传至今,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篇成语故事,以供参考!

       

1、东施效颦(p?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2、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3、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4、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

培养孩子品德的成语

       画荻教子(huà dí jiào z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造句:而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孟母三迁、欧母“画荻教子”等流传至今,对今人仍很有启示意义。

       杀彘教子(shā zhì jiào zǐ):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造句:?班主任王老师在家长会上讲了“杀彘教子”的典故,强调了家长对孩子讲诚信的重要性。

       三迁之教(sān qiān zhī jiào):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造句: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循循善诱(xún xún shàn yòu):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造句:做思想工作,切不能盛气凌人,而应该循循善诱,春风和气。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jiào dǎo):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造句:在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教导有方(jiào dǎo yǒu fāng):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造句:邻居们都夸我的爸爸妈妈教导有方。

关于孟母教育的成语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果行育德 以果断的行动培养高尚的道德。

       出处:《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俭以养廉 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青出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十年生聚 比喻培养实力,为报仇雪耻作长期的准备。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兴观群怨 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出处:《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朽木粪墙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出处:《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熏陶成性 熏陶:感化,培养;性:习惯。经常受到某方面的感染而形成的某种习性。

       出处:《宋史·程颐传》:“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鸦巢生凤 乌鸦的窝里生出了凤凰。比喻贫苦人家培养出了才化的人物。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如何是异类?’显端曰:‘鸦巢生凤。’”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跟教育有关的成语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参考资料:

全程教育网

       也叫断织之诫。

       断织之诫

       成语 断织之诫

       发音 duàn zhī zhī jiè

       解释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孟子典故——人兽不远,仅在一心

       牛山上的树木曾经十分茂盛,由于它临近大都市,常常被斧斤所砍伐。日养月息,雨露滋润,不是没有嫩枝新芽长出来,然而随之又受到牛羊的践踏,所以才变成现在那光秃秃的样子。人们看到它那光秃秃的样子,还以为它从来没有长过成材的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对于人们来说,难道就没有仁义之心了吗?他们所以失去自己的良心,就有如斧头对于树林一样,天天都去砍伐它,这能茂盛吗?这些失去善心的人,白天黑夜地息养,天亮时又得到一点清明之气,这时,他内心的好恶与人便接近了一点,然而白天的作为又把它扰乱泯灭了,内心不断地遭到扰乱,夜晚所得的清明之气不足以保存,他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别人看见他像禽兽一样,还以为他不曾有过善的素质,这难道是人本来的情况吗?所以,如果能得到应有的养育,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生长,要是失去了应有的养育,那就什么东西也会消失。所以孔子说,'把握就存在,放弃就会消失,出入没有一定,没有谁能知道他的去向。'就是指人的心而说的啊

       一: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 ]

       1.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2.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3. 示例: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二:讽一劝百[ fěng yī quàn bǎi ]

       1. 解释: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2. 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3. 示例:然~,势不自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三:言传身教[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

       1. 解释: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2. 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3.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四:耳提面命[ ěr tí miàn mìng ]

       1. 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2. 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3. 示例: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 ◎清·李渔《曲话·结构》

       五:因势利导[ yīn shì lì dǎo ]

       1. 解释: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2.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 示例:所以开明的行政者对于民意是~的,民意得到畅达,社会也就健全地发展了起来。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教育孩子的成语典故”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