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书院_重庆市南溪书院
1.关于尤溪的诗句
2.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
3."方塘″出自朱熹的那首诗
4.朱熹诗中的方糖在哪里
5.半亩方塘的诗歌出处
6.我所知道的朱熹:第一章 出生尤溪
7.福建名胜古迹灯谜,或莆田市的名胜古迹灯谜.....急求
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最后,在这里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关于尤溪的诗句
1.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2.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那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如下: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3.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表达自己读书感想的诗句是什么熹在观书有感中表达自己读书感想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其实这首诗是诗人借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来比喻读书
其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表达诗人读书感想的
4.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诗句“————”就告诉我们要写出鲜活的揭示深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5.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意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6. 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希望采纳。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
1.尤溪的名人和特色文化
尤溪是我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诞生地,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尤溪县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文化尤溪、打造理学名城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增强文化自觉,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这已成为全尤溪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面向城乡基层,关键是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一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努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县乡两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树立文化自信,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充分认识尤溪特色文化价值,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着力创造尤溪特色文化系列标志性精品,着力打造一批尤溪特色文化知名品牌。
一是加大红色文化挖掘保护。结合恢复原中央苏区县工作,努力挖掘尤溪在革命时期的历史史实,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尤溪革命历史文献。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加大对重要革命遗址遗迹的维修保护和陈列展览。以“红色旅游”工程为载体,深入挖掘尤溪县红色旅游的丰富内涵,营造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氛围。
二是加大朱子文化研究开发。利用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筹办朱子文化节。
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建设“沈郎大书院”、“朱子祖殿”等一批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在尤溪企业和土特产品推广中使用“朱子”、“朱子故里”商标,利用朱子文化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通过朱子文化加强与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的交往,推动尤台文化交流。三是加大地域文化保护利用。
做好古建筑、古壁画、古墓葬、古雕刻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推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芹小腔戏保护。大力扶持壮大诗歌群、摄影群、书画群、散文小说群、曲艺歌舞群等艺术门类,推出一批文艺精品。
发挥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等文化团体作用,深入挖掘朱子理学文化积淀及尤溪地域特色的土堡文化、古迹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 提升文化自为,培育文化产业龙头。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尤溪关键环节来抓,在做好传统业、影视业、印刷业、发行业等文化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引进、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前景好、见效快的文化产业项目,力争形成具有尤溪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一是引进新兴文化产业。
利用尤溪丰富的竹木资源,大力引进开发富有文化创意、富有艺术品味、产品附加值高的竹木工艺美术产品;利用优良的尤溪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以中医养生保健、生态休闲观光、生物医药开发、中医文化展示为主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是发展文化生态旅游。
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尤溪古堡、卢氏公馆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古民居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在城关镇秀村开发建设以文化休闲、旅游、养生健身、景观地产为主的朱子文化名村,把它与城区相关景点连成一片,建设形成朱子文化景区。利用尤溪山美水美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着力建设闽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九阜山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区;依托联合梯田、龙门场古银杏群两个省级摄影创作基地,把尤溪打造成海西生态摄影基地。
同时,建设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购物一条街,搭建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三是在县城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
引导县内非公有资本兴办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引进县外具有知名品牌、自主研发能力的上规模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文化创意、广告传媒、出版印刷、文化中介等企业,入驻文化产业园投资兴业,形成规模,发挥集聚效应。 突出文化自创,提高文化队伍素质。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文化竞争力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竞争。只有打造一支思想素质好、文化专业精、社会责任感强、工作实绩突出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才能源源不断创作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二是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
三是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在建好农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基础上,积极培育擅长民间工艺的文化中心户,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配套相应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农民健身队、农民腰鼓队、农民山歌队,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建设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2.关于“山海”的诗句有哪些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5.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0.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
3.尤溪是哪里的尤溪地处福建省中部,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诞生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素有“闽中明珠”、“海滨邹鲁”的美称。尤溪幅员广阔,气候宜人,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阜山和国家重点工程街面电站库区等名山秀水,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朱熹故居旅游资源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在尤溪县城南溪书院,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7岁随父迁居建州(今建瓯市),晚年定居建阳,期间多次回尤溪探访,留下大量铭文、诗词、遗墨。朱熹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南方的孔子”,素有“南朱北孔”之说。据统计,朱熹一生写下126部著作、700多卷,成为“古今著述第一人”。目前,尤溪尚保留着朱熹诞生地原址南溪书院、朱熹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场所观书第、活水亭、半亩方塘及朱熹幼年亲手种植的双樟古树等众多遗迹。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在半亩方塘观感而作的。这些极具自然震撼力的朱熹遗迹,为尤溪朱子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内涵深厚的朱子文化景观是尤溪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是尤溪发展旅游业的一张“王牌”,是尤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目前,朱熹故居景区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拟建设朱子文化商业步行街、朱熹故居复原等项目,预算总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项目正进行总体规划之中。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尤溪森林资源丰富,林木品种丰富,珍稀动物较多,森林覆盖率达74.4%,是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试点县和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又是“中国金柑之乡”和“中国绿竹之乡”,素有“闽中翠帷”、“绿色明珠”之称。县内九阜山是福建省重点自然生态保护区,距尤溪县城仅12公里,区内面积3.8万亩,最高海拔1222.4米。九阜溪峡谷长达十余里,悬崖绝壁,峰峦迭障。九阜山森林植被茂密,种多类齐,不仅有原始的动植物资源,景色奇绝的天然瀑布,还有独特的生物和天象景观。苍翠的森林随着险要的地势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是探奇揽胜与森林沐浴的好去处。同时,特色各异的倒排岩、蓬莱山、枕头山等森林景区山峻林茂、景色秀丽,也是开发森林旅游风景区的理想宝地。倒排岩景区位于尤溪县梅仙镇东北部,峰顶海拔12米,距县城45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不到10公里。景区生态保存完好,古木参天,林荫蔽空,景观秀丽迷人,是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蓬莱山景区位于尤溪县坂面乡,距坂面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峰顶海拔1288.7米,山上巍峨隽秀,怪石嶙峋,有“观音照镜”、“月映莲池”等十几个自然景点。枕头山景区位于尤溪县洋中镇西北部,毗邻水口电站西滨库区,距京福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10公里,山巅海拔976.4米,山上覆盖着8000多亩参天古木,拥有“马腰赛”、“断崖瀑”、“贞女峰”等众多天然景观,素有“七岭八峰、七拐八弯、七古八怪”之称,是集险、奇、幽、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三、库区旅游资源尤溪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可开发水力资源装机容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位,是福建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县。建设中的国家重点工程街面水电站是福建省水电资源中的五大水电站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具有多年调节的大型龙头水电站。街面电站建成后,水库面积达36.7平方公里,最大宽度2.5公里,水深120米,库面宽阔如百里平湖,库岸山形奇特,绚丽多姿。据有关专家考察,街面库区旅游开发潜力很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正处最好的开发时期,因街面电站正在建设之中,可先期进行水上水下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从而建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库区旅游产品。此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的水东电站库区、水口电站西滨库区也是开发休闲、度假、水上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四、民俗旅游资源尤溪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底蕴,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尤溪传统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发展尤溪旅游业用之不尽的人文资源。闽剧、山歌、龙灯、剪纸、手工艺品等传统民俗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历史悠久的文物资源不断得到挖掘,尤溪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收藏文物530多件,其中定级文物170多件,仅宋代壁画墓就完整挖掘了15座,被专家称为“中国南方的地下敦煌”。尤溪古民居亦别具一格,以明清时期
4.朱熹所写的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哪些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劝学诗》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二、与读书有关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 译文
2、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乔治·马丁
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 译文
4、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 译文
5、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燮 译文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7、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8、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曾国藩 译文
9、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译文
10、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1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李欣 译文
12、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曹雪芹
5.关于尤溪的风俗尤溪县的生活习俗劳动:封建时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影响,千百年来,妇女缠足习俗上不视为劳动力,生产劳动全由男子承担。
妇女只在家中从事烹饪、洗涤、缝纫衣裳、纳制布鞋、饲养禽畜等家务,有的还绩麻绩苎、捻线、织布、编草鞋、织草席草垫、编竹笠等。唯独畲族妇女不缠足,参加上山下田劳动。
民国以后,少数妇女不缠足,帮助男人劳作或经商,也有少数女子进学堂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渐普及,女子参加社会劳动不断增多。
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青年妇女开始被定为劳动力,每月有出勤定额,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从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做工经商日益增多。
国家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都吸收了许多妇女参加脑力和体力劳动。现在,成年女子与男子一样,参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蔚成风气。
饮食:尤溪人民习惯主食大米饭。通常吃捞饭,方法是大米入锅煮沸几分钟后,用笊篱捞出倒入木饭甑蒸熟而成。
有的锅里留一些米饭煮成粥当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杂粮补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饭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产量不高,自产稻谷不能自给,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种植杂粮添饱,只有地主富豪官绅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饭。
杂粮以甘薯最多,收成季节,有的鲜蒸甘薯当饭食,有的刨成丝晒干储藏叫番薯米,供常年与大米混煮食用。小麦种植不多,面粉、面条和线面,多为外来商品。
尤溪有用灿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这几种都算精制食品,一般只在节日和招待客人时食用。
杂粮还有少量的山禾、大麦、苦麦、荞麦、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为主,辅以竹笋和野生菇类,以及田间的泥鳅、黄鳝、虾、螺,溪涧中的鱼、鳖、蛙、蚬。
家养的鸡、鸭、兔、猪等肉类和蛋,只能在节日或招待客人和办酒席时食用。瓜、菜有季节性,盛产期间,须拿出一部分用盐腌制、糟藏、酒渍、醋浸、晒干等方法储藏供缺菜时食用。
饮料有茶和糯米黄酒。调味品以海盐为主,富户有用酱油、虾油。
新中国成立后,尤溪水稻产量逐步提高,广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饭为平常主食。在粮食定量供应取消之后面粉、面条、糍、粿逐步成为较普遍的食品。
煮饭方法,改为炖饭或焖饭。城镇家庭,早晨多为吃粥,农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饭习惯。
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鸡、鸭、猪、羊、牛肉,蛋、鱼和贝类大量增加。饮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种白酒、果酒、饮料、果汁、啤酒、汽水。
调味品除盐外,还常用酱油、虾油、味精等。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主、副食品已相当丰富,三餐饭食已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健康营养型转变。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许多城镇家庭早餐已不煮饭,改食牛奶、豆浆、馒头、包子、油条、油饼、面包、蛋糕等,或干脆全家人到餐馆用早餐。
农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饭。办酒席时,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种饮料已相当普遍。
猪肉已成为平常菜肴。酱油、虾油、味精及其他调味品农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视为奢侈品了。
衣着: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领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侧套底,襟口缝以领纽扣、右肩纽扣、腋下纽扣相扣住,纽和襻都以斜布条卷缝制成。下衣是便裤,宽裤深裆。
女上装袖子稍短,袖口宽,俗叫马蹄腕。并在襟边、袖口、裤脚口加装饰花边,有围着裤的礼裙(为有褶有花边的裙,但不常穿)。
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苎布为主,富户和官绅才穿绸缎绫罗和毛织品。棉布丝绸均为外来商品。
土产苎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蓝色,为劳动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户、官绅和读书人有穿棉、丝布料的长衫,外加穿坎肩,即为礼服。
民国十几年后,男上衣逐渐改为对襟(俗呼对面扣),领用双层布反褶,前襟缀双口袋或三、四个口袋;女装袖口逐渐改窄。之后,男装又出现中山装;女装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
青年男女裤都是围腰窄裤头,直裆,布料以机织棉布为主,内衣开始用针织品。新中国建立后,县城和青年男女装以反领对襟的中山装为主要款式,农村中、老年妇女上装仍以大襟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装也仍以对襟为主要款式。
之后女上装出现反领对襟款式;还有袖口另接一小段双层布料开口并加纽束紧的内衣衬衫式,也作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裤型以围腰窄裤头开档加纽裤脚反口为主要款式。
20世纪80年起,服装普遍商品化,服装型式、花样的设计制作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女装。男装春秋装普遍流行西装、夹克衫和休闲衫;夏装上衣流行机织短袖圆领或V型领、反领三种款式的T恤衫,衬衫仍为男上装主要款式。
女装更是五花八门;夏季以旗袍,连衣裙,长、短裙、反领衬衣款式较流行;秋冬季的上装仍以反领对襟款式为主。农村的老年妇女仍有穿大襟上装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妇女手工制作的布鞋。
鞋底用布片层层叠糊,厚约一厘米左右,有包边与不包边两种,然后用苎索密针穿扎后,上鞋面而成。男。
6.急这是一片孕育儒风的神奇土地 ,42 万勤劳善良、开拓进取的尤溪人,在这里辛勤耕耘。
走进这片如画如诗的热土,在美丽的沈溪河畔,尤溪人所创造的五彩纷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曾让多少炎黄游子魂牵梦绕。
这里被誉为“闽中明珠”,资源丰富,地阜物华,显山露水、人杰地灵。
沈溪河畔风光旖旎,南溪书院弦歌悠悠,半亩方塘活水潺潺,沈郎樟苑月朗风清;韦斋旧治政通人和,文公桥外玉带卧波。
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底韵,使得古城镇散发出各有千秋的鲜明特质。这里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一代理学大家就从这一方青山碧水走向全国,名扬世界。
这里文化灿烂,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省级“文明县城”。如今,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尤溪人以满腔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坚定的步伐跨入新世纪,抒写尤溪崭新篇章。
"方塘″出自朱熹的那首诗
1. 关于朱子文化诗句
关于朱子文化诗句 1. 关于朱子文化的文章有哪些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张建光漫谈朱子文化 再读朱熹新儒学,“新”在集大成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并峙的两座高峰。
圣贤们称朱子为“三代下的孔子”,与孔子的直系弟子们一起配祀孔庙。朱熹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把孔子学说系统化、理论化,建立起“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新儒学,回应了价值理想(理崩乐坏)的挑战、外来文化(佛教文化)的挑战、理论转型(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挑战。
朱子理学不仅集理学之大成,而且集释、道等中国文化之大成,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和主流思想。也正因如此,朱子学说被称之为“后孔子主义”“新儒学”。
学者陈寅恪评价说:“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朱子建构了以“理”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地位与西方哲学史中的康德相当。
可让张建光不解的是,这么伟大的人物,长期以来竟没有多少人深入研究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朱子理学蕴含自然科学有人认为南宋以降,中国科技发明走向式微,朱子理学更多的是社会科学内容,对自然科学毫无裨益,甚至是桎梏。
朱子文化阻碍科技进步吗?朱子不仅是社会学家,而且是自然科学家。他自制浑天仪,观测星象,提出了东方古典星云说,第一个辨出化石。
朱熹还发现了雪花六边形的事实,比西方天文学家开普勒早上四五百年。曾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朱子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其《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对周易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那张阴阳回互相抱的古太极图,极大地影响了波尔和莱布尼茨,引发了现代物理大师的创造发明的灵感。波尔公开宣称,他的量子理论的互补概念同东方古典文化的太极阴阳思想有惊人的一致。
莱布尼茨则受此启发发明了二进位制,于是有了电子计算机。朱子理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至少是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朱子可敬可亲自朱子理学形成以来,对朱子其人其学的评价就是冰火两重天。最客气的说法就是可敬不可亲。
事实果真如此吗?“朱子不是‘冬烘先生’,也不是‘伪道学家’,而是饮食男女,性情中人。”张建光说,朱子的可敬可亲之处体现在其为官、为人、为友、为文上。
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会。朱熹当了不到9年官,做了两件大事:化民成俗、救灾。
朱熹从政期间,整顿扩大了官学,修复了著名书院,并亲授儒道理学。为从根本解决救灾问题,朱熹结合五夫镇的实际,建议设社仓。
如今五夫社仓砖雕匾额仍安在,他亲自撰写的《建州崇安县五夫社仓记》,还是那样暖人心房。为人,与人为善,清理相待。
“鹅湖之辩”,朱熹与陆九渊各持己见,不欢而散。但是,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后,依然邀陆九渊前去讲学,自己在下听讲,说明朱熹心胸坦荡,不以学术观点分歧心存芥蒂。
为友,志同道合,情真意笃。陆游被贬回绍兴之时,同在病中的朱熹托人千里赠送武夷纸被,放翁为此赋诗两首,诗云“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锦”。
朱子对朋友的情谊由此可知一二。为文,灵山秀水,生动活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对朱子的理学而言,他的诗歌得到历代一致的认同。至于那脍炙人口的十首《九曲棹歌》,用民歌乐府写就,早已成为武夷山水的第一导游词。
朱子文化可以走出去朱熹创立的闽学,是闽台文化的核心、两岸交流的思想文化之本源。闽学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流文化,对台湾人民影响深远。
台北孔庙每次祭孔之后便是祭朱,台湾地区形成了“紫阳儒宗、海隅仰止”的浓厚氛围。“朱子文化可以增进两岸认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在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朱子文化是政要认同、专家首肯、民众信仰。”张建光说,朱子学说不仅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而且远播东亚诸国和欧美国家,具有走出去的价值和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武夷山文化遗产时指出,“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曾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朱子文化是朝鲜李朝500多年的官方哲学,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近300年的官方意识形态,越南陈、黎、阮三朝600多年的官方指导思想。
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子安宣邦教授认为:“在近代东方哲学中,唯一能够与西方在体系规模上等量齐观的,只有朱熹的哲学体系。”。
2. 什么是朱子文化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所创立的闽学体系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被称为朱子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科学思想
朱熹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扩展资料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细分来讲,陆王与理学有所差异万不可混为一谈。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道、佛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教的灭欲观和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近思录》、《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一直被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
许多人言之凿凿地指出,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束缚,中国从宋代开始走向内向、保守、停滞。甚至有研究服饰史的学者宣称,因为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女性的着装趋于拘谨、呆板,包裹严实。但实际上,如果你去看宋画中的宋朝女性,便会发现她们的着装性感得很,通常都是内衣外穿、微露。
宋代的思想流派也可谓百花齐放,理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学派而已,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熹的学说受到朝廷的排斥。
3. 有关朱熹文化、莲的相关知识的对联及与之有关的信息
朱熹,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莲的相关知识: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对联:
移舟水溅差差绿
倚槛风摇柄柄香
风来香气远
日落盖阴移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相关信息,推荐参阅/view/150473.htm
4. 关于朱熹文化的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四面群山环绕,而且空气清鲜的地方。
这便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的诞生地—尤溪。1130年9月15日,伴随着一阵稚嫩而响亮地哭啼声,朱熹诞生在尤溪“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朱熹公园的东南方向。傍晚时分,步入朱熹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石砖路,狡猾奸诈的老鼠、忠实憨厚的黄牛、威风凛凛的老虎……,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要活了似的。
顺着小路,走进半亩方塘,池塘中央有一座小桥,站在桥上向下看,一条条红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着,忽隐忽现,时不时还跃出水面,为游人表演“鲤鱼跃龙门”。池塘的左侧有一只“乌龟”,背着一块石碑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游人的到来。
半亩方塘的右侧则是两只石鲤鱼,正源源不断地吐出水流。望着溪水不间断地流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澈的溪水边,诗人朱熹正在作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轻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顺着池塘,走进一扇小门,举目一望,便可看见两棵苍天古树。
树干既粗壮,又笔直。犹如两根通天柱一般挺立。
走出半亩方塘,不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走进一看,原来是音乐喷泉啊!柱子一般的水花冲上云霄,时而喷出又粗又直的水柱,时而又落下星星点点的水滴,伴随着音乐的弦律,喷泉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宛如层峦叠翠的山峰,蜿蜒盘旋。
踏着石板路,依依不舍的走在回去的路上,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诗情画意般的感触:家乡是爱的港湾;是幸福的源泉;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我要好好学习,建设更美好的家乡,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5. 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扩展资料
《观书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谈观书感悟的理趣诗。宋诗受禅偈影响,说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说好,又有文学趣味的不多。朱熹这两首《观书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
朱熹这个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有一个对联,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批评清代依附皇权的程朱派大儒,尊朱甚于尊孔,具体表现为:宁说周孔错,不说程朱非。
这些说法,看似奇怪,但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虽然有陆王派与程朱对抗,但还是朱熹的影响。王阳明早年迷信朱熹,后来反对朱熹自成一宗,最后还免不了撰写《朱子晚年定论》。
且不说朱熹的学术成就如何,他这两首《观书有感》的确是佳作。
第一首以方塘比喻书本(圆者为池,方者为塘),映现万事万物。池水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这活水,当然是源源不断的知识。
不过这首诗如果在云门宗的祖师那里,只能算不合格,正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流进来的水终归不是自家宝藏。
第二首讲得是能量大小和时机的问题。春水方生,大船也变得像羽毛一样,轻轻地浮了起来;之前水小的时候,白费了许多推移的气力;水他了,能在水中自在地运行。
鲲鹏扶摇直上,需要凭借羊角大风的力量;艨艟自在中流,需要凭借春水的浮力。这是能量大小的问题,也是时机问题。
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6. 和“文化”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和董传留别》
宋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2、《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3、《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译文: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4、《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5、《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译文: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朱熹诗中的方糖在哪里
出自《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半亩方塘的诗歌出处
首推:福建尤溪县南溪书院文公祠前。
原郑义斋建溪南别墅即有此塘,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境与境界更为符合朱熹当时的心态及境遇。
争议方塘:绍兴新昌梅湖(理学名家石墩的府第所在)
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时浙东大饥,朱多次来往新昌常赈灾济民,与石墩过从甚密。石墩宅院建有“双清阁”“洗心亭”及“半亩塘”。该塘的“源头活水”引自屏山潭,北沿有一棵千年银杏。清康熙《新昌县志》提出此诗由此而作。后世史载,多原因复杂各有所图,此处方塘未得公认。
建阳的两处方塘(考亭朱熹故居外、童游乡)已被学术界排除
浙江淳安县方塘(双桂书堂)则完全不可考。
我所知道的朱熹:第一章 出生尤溪
尤溪县南溪书院的“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在南溪书院文公祠前。原郑义斋建溪南别墅即有此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词中的方塘即为后来的半亩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所,是朱熹著名诗作《观书有感》所描写之处。明弘治十一年方溥浚修,架亭塘上,名曰“活水亭”;通以石桥,名曰“濂洛桥”。半亩方塘面积约342平方米,半亩有余(一亩约667平方米),其状四方,故名“半亩方塘”。
朱熹当年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千百年来到处被传诵。
几百年来,半亩方塘成为文人骚客、莘莘学子们寻找朱子文化底蕴,追慕先贤的神圣之地。 建阳考亭的“半亩方塘”
朱熹于南宋绍二年(1191)四月从漳州离任后,就直接到建阳县城,暂住童游桥头,在考亭买旧屋,修建新房。次年新屋落成,即定居考亭。与此同时,在新居大门外凿建半亩方塘,并在其上建“天光云影亭”,据嘉靖《建阳县志》载:天光云影亭(含半亩方塘)在考亭之西,文公故居门外。绍熙三年壬子,朱文公所构。这段史料明确记载了半亩方塘的建筑地点及其时间。只是用明朝的历史去证明宋朝的历史缺乏说服力,可以排除。
斗转星移,时异境迁。考亭的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亭,历经修葺与重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考亭朱氏八世孙朱询重建源头活水坊。天顺年间(1457~1460),建阳知县刘钺重建天光云影亭。明末季朱熹十二世孙朱钦刻书“半亩方塘碑”,正面刻《观书有感》绝句,字方六寸,古朴遒劲,落款朱钦。阴面刻“祟祯乙亥”。亭毁后,碑立于考亭书院碑廊,“文化大革命”期间移到建阳县一中,后由建阳博物馆收藏。
这首原立于考亭的《观书有感》碑刻诗含义空灵蕴藉,众口传诵,雅俗共赏,往往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亭的来由,倒也可以查明。原来当朱熹住考亭时,他的学生黄干在建阳城内西清巷讲学,名为“环峰书院”。明朝正德间(1506~1521),建阳知县邵幽将县城内祀奉黄干的环峰书院移建到童游的妙高峰下。在书院门外凿半亩方塘,建半亩方塘亭。这都是朱熹的后裔和官府为怀念先贤的纪念性建筑,纯粹与朱熹本人经历无关。也可以排除。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有凿方塘的明确年代,那是北宋熙宁年(1068~1077)间,淳安人詹安筑双桂书堂时所建。就是说在朱熹出生前早已有了。有些作者认为朱熹来淳安时,才在此对景写下这一名篇。 浙江新昌县的“半亩方塘”
据相关史料记载,朱熹与新昌籍名士石墩同为理学家,交往甚密。朱熹多次来往新昌,今大佛寺尚留存朱熹手植腊梅。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浙东大饥。朱熹担任了“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专门负责募集粮米,建立义仓。他经常到新昌赈灾济民,因而与石墩有切磋理学的机会。
当年石墩的府第在新昌的梅湖村,即岙桥里。石墩的宅院题名为醉园,园内建有“双清阁”“洗心亭”等美景。一口占地半亩的方塘更为醉园增添了气派。“半亩塘”略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塘岸用条石砌成。它的“源头活水”引自新东门外的屏山潭。半亩方塘的北沿,紧挨池塘有一棵千年白果树(银杏)。更有趣的是,成化《新昌县志》中有一幅“名克斋会友图”,反映的就是朱熹与石墩在花园会谈的场景。
清康熙《新昌县志》卷十八收录的豫章(江西南昌)刘锡爵《游醉园半亩塘记》开头写道:“庚戌之夏,浪游剡溪,坐卧一楼,几不知天地空阔。偶遇吕子吾日暨令弟旦复两兄……当日朱熹题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此塘也。”这一段文字也是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在新昌的有力佐证 。
福建名胜古迹灯谜,或莆田市的名胜古迹灯谜.....急求
不管是要研究中国历史,还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史,都很难绕开一个人,那就是朱熹。
朱熹这个人物,褒者有之,贬者有之。褒者,大多数是了解朱熹的人,为朱熹所折服。如,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的钱穆,称朱熹“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如历史学家蔡尚思,称“宁为朱子门下狗,不为世上反儒人”。贬者,大多数是不了解朱熹的人,跟随历史上一些文人笔记,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当然也有极少数有独到见解者。
朱熹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出生就已经够传奇的了。
看中国历史,凡名人出生,都有一些祥异故事。朱熹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祥异之事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喜火祥兆。朱熹出生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那时,朱熹他家人,寓居在南剑州尤溪县(今属福建)城南郑氏馆舍。在朱熹出生前一天,郑氏馆舍前后两座山同时起火。这两座山分别叫文山、公山,因山势如篆书“文”“公”二字而得名。火顺山脊蔓延,形状更像篆书“文”“公”二字。
朱熹的父亲朱松看到这场大火说:“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第二天,朱熹就出生了,于是根据这场大火,朱松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熹”,“熹”即“喜”“火”二字的组合。
朱熹去世10年后,即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朝廷赐朱熹谥号为“文”,世人尊称为朱文公,这个称呼又与朱熹出生前的那场大火对应上。
后来,朱熹出生的郑氏馆舍改建为南溪书院,专门祭祀朱熹。明弘治朝福建提学副使罗璟拜谒南溪书院时,也对这场大火甚感诧异,留了一首诗:“文山隔水公山对,书院宏开不偶然。人杰地灵终契合,要思朱子未生前。”
?文山与公山,仿佛冥冥之中就是为应验朱熹出生,在尤溪大地上而形成,而矗立,而起火。
二是虹井紫气。朱熹出生在尤溪,而远在500公里之外的祖籍地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也有一件祥异之事。相传朱熹出生前三天,婺源朱家祖宅前的一口古井,升腾起一股彩虹般的紫气,连出三日。后人便称这口井为“虹井”。
朱熹的先祖在徽州歙县黄墩居住近30年,附近有一座山叫紫阳山。为纪念祖先,朱熹在一些著述中署名紫阳朱熹。后人便因此称朱熹为“紫阳先生”,这一称呼又与他出生前虹井冒的紫气相对应。
三是北斗七痣。朱熹出生时,右脸侧就长有七颗痣,排列如同北斗。而据史书记载,孔子身上长满异点,远看似北斗。人们据此,有朱熹是孔子化身之说。
这一说法,固然可以不去理会。但朱熹脸侧七颗痣是千真万确的。
2008年的时候,我到福建省建瓯市博物馆,有幸目睹了藏馆之宝——朱熹对镜自画像。在这张像里,朱熹脸侧之痣十分明显,形似北斗,刚好七颗,这不能不令人称奇。
相传朱松曾找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不知当时的朱松,看到朱熹脸上的七颗痣会有什么想法?
四是重合庚戌。朱熹出生于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这一年天干地支纪元为庚戌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一年也是庚戌年。
这应该纯属巧合,可有的文人却不这样认为,偏偏要拿这个做文章。
明嘉靖朝吏部尚书查约,在拜谒南溪书院时留诗道:“贞元为道谋,会合两庚戌。周东尼父生,宋南晦翁出。”就把孔子与朱熹(号晦翁)联系在一起,意谓“周东迁,孔子生;宋南渡,朱熹出”。后人鉴于孔子和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列称之为“北孔南朱”。?
朱熹之所以会出生在福建尤溪,这要从他父亲朱松说起。
朱松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中进士,任政和县尉。宣和五年(1123年),改迁尤溪县尉。正常一任四年,到1127年期满。
可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大举入侵北宋。第二年正月,宋徽宗让位给宋钦宗,改元靖康(1126年)。这个年号并没有给钦宗带来好运,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当了一年多苦命皇帝的钦宗赵恒,和他的父亲徽宗赵佶,被金兵带走,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北宋灭亡。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是为“高宗”,改元“建炎”。
建炎二年(1128年),在金兵的追击下,赵构一路南逃,幸有独守东京的宗泽成功击败金兵进攻,才在扬州稍稍稳住阵脚。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突袭扬州,赵构逃往杭州。三月,又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好在不久,就被张浚组织刘光世、韩世忠所平定。但赵构的雄心壮志,已在接连的逃跑中被摧毁得一干二净,再也不思北进中原,一心偏安东南。
试想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朝廷谁还会记住尤溪县尉朱松这个小官呢?还有谁有空来给他做任期考核、改授新的职务呢?
朱松尤溪县尉任满后,自然解除职务。可新的任命又没有下来,老家江西不但靠近金兵铁蹄,又爆发了钟相、杨么起义,想回也回不去。思来想去,还是呆在尤溪比较安全。
幸好朱松好友郑安道在尤溪城南有一馆舍(别墅),平常供文人们聚会。这时候派上用场,暂时借给朱松居住,朱松一家子从县衙里的宿舍,搬到了城南的郑氏馆舍。
之所以说是一家子,是这个时候,朱熹的奶奶,父母和两个叔叔,两个哥哥都在,加上他的出生,一家8口,是个大家庭。
可朱松没有了俸?,这样大的一个家庭,吃饭都是一个问题。其生活之艰难,是可以想像的。
尤溪旧风俗,孩子出生后,要将胎盘埋在床铺底下。因朱松是借别人的房子暂时栖身,他可不敢把朱熹的胎盘埋在别人家的床铺下,只能埋在外面。
这一埋,又产生了一个故事。说埋朱熹胎衣的地方,正好是风水宝地,造就了朱熹不凡的一生。
后人还建了一座亭子来纪念,命名为“毓秀亭”,内立一碑,书“朱文公瘗衣处”。“瘗”就是埋藏的意思,“衣”是指胎衣。朱熹的后人对这座亭很是尊崇,来了都行三跪九叩大礼。
风水宝地这本是迷信说法,不信也罢。但有的尤溪老百姓却信了,还把孩子的胎盘偷偷拿来埋在此处。可结果这孩子不是痴呆,就是养不大、夭折了。遂有人说朱熹的命很硬,再也没有人敢动这风水宝地的主意。
说朱熹的命硬有几分道理,朱熹出生后,他的两个哥哥就夭折了。当然与其说是朱熹命硬,我更相信是贫困的原因。前面说了,一家8口,吃饭是个问题。
但朱熹一生,确实不幸。他5岁时,奶奶去世,不久两个哥哥夭折了;14岁时,父亲离他而去;47岁时,妻子刘清四辞世;62岁时,长子朱塾早他先离世。幼年丧兄,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遭受了个遍。
从朱松起,朱氏家族开始按五行相生相克取名。朱松和他的两个弟弟朱柽、朱槔,名字带“木”字旁;朱熹名字带“火”字旁,取木生火之意;朱熹三个儿子朱塾、朱埜、朱在名字带“土”字旁,取火生土之意。以此类推,后世子孙皆以此排序取名。
朱熹小名叫“沈郎”,因尤溪别称沈城。为纪念朱熹,后人还将朱熹童年手植两株香樟命名为“沈郎樟”。
朱熹另一小名叫“五二郎”,《朱子大传》作者束景南教授考证是按族系的排行取的。
这一说法,我是不信的。朱熹族系排在第五十二位有何依据?再者,当时朱松与朱氏家族难以联系,他又是如何得知朱熹的排序?
我认为这个小名是为了给朱熹祖母记岁的。朱熹出生时,他祖母健在,刚好52岁。尤溪本地就有以长辈年龄为孩子取小名的习俗。
(未完待续)
四五新葩万绿中 莆田名胜 九华叠翠
十五峰上青松茂 莆田名胜 九华叠翠
八骏行空,云蒸霞蔚 莆田名胜 天马晴岚
与天齐寿长青树 莆田名胜 南山松柏
九华叠翠 莆田名胜·遥对格 三紫凌云
九天夔 莆田名胜 紫霄怪石
改革重点应推广,杜绝是非口动员 莆田特产 兴化桂圆
客自洞庭来,拜见司马徽 莆田八景一 西湖水镜
“娥媚岫初出” 福建地名 三山
木船东去大散关 福建地名 来舟
“一灯续日月” 福建地名 三明
万籁此俱寂 福建地名 周宁
为有源头活水来 福建地名 清流
李白乘舟将欲行 福建地名 仙游
隔江犹唱后庭花 福建地名 南安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福建地名 建瓯
“月下江流静” 福建地名 光泽
红桃花信一庭春 福建名胜 南溪书院
滇无云何来雨,皖无云旗如画 福建名胜 南溪书院
广纳雄才来报国 福建名胜 罗汉寺
篝火映古津,翰墨耀门庭 福建名胜 南溪书院
廉洁务实,保持晚节 福建名胜 清真夕照
上甘岭上息狼烟 福建名胜 武夷山
晋江碧水接群峰 福建名胜 清源山
全面改革思报国 福建名胜 广化寺
篝火映古津,翰墨耀门庭 福建名胜 南溪书院
廉洁务实,保持晚节 福建名胜 清真夕照
古来将相在何方 福建名胜 陈化成墓
大康登位浮黄鹤 福建名胜 承启楼
枫侧雾低绕,岩下云相依 福建名胜 风动石
上甘岭上息狼烟 福建名胜 武夷山
离开花城,先奔阳东 福建名胜 陈化成墓
奉献于前,下岗于后,离去后时日已无多 福建名胜 南山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