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唐诗》卷七十四

2.《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2)

3.文言文人物传记怎么写

4.求苏东坡的上神宗书

5.《新唐书》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3)

6.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是什么意思

7.关于奕字的古诗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是什么意思_然好兴功役

卷一 因革

卷二 形胜

卷三 风土

卷四 田赋

卷五 圣泽

卷六 官师

卷七 选举

卷八 人物

卷九 附记

卷十 艺文(上)

卷十一 艺文(中)

卷十二 艺文(下) 殷梦高曰:古今以来,盛衰兴废,势若循环。开辟之初,循蜚疏仡,所纪不可得而知己。若夫《典坟》《丘索》、《禹贡》、《职方》诸书斑斑可考,至于左、史、斑、范百家传记,童而习之。其间惟是天文、地理、星纬、舆图、百世不改。他如帝室、皇居、名都、大邑,虽创造自圣人,且不免麦秀黍离之叹焉。大抵因者什一,革者什九,岂非气运靡常,而人事亦有新故迭乘之势与!保德之在全晋,仅若黑子之著面,然自战国迄今,数为用武之地。明室中衰,边患孔棘,益无宁宇。鼎革时又亟为寇氛所蹂躏,宜其荆棘生而麋鹿游矣。乃城郭宫室尚堪倚庇,井里邑市未尽丘墟。若是者,不独前贤维持补救之功,而亦朝廷休养生息之所致也。享其利者,尚勿为巢幕之安,而益廑厝火之忧。则庶几乎作因革志。

建置一之一 星野一之二 疆域一之三 城垣一之四 公署一之五 学校一之六

街衢一之七 都里一之八 坊表一之九 市集一之十 津梁一之十一 冢墓一之十二 殷梦高曰:洪范庶徵与五行相应。而风者,土之应也。王制有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盖万物本乎土,土之气积而成风。其刚柔轻重之习,皆因夫寒暖燥湿之宜,虽古圣王,不能强是使同也。然而裁成辅相以左右之。修其三纲五典之教,齐其礼乐刑政之用。三代盛时,亦岂遂无化导之方,为之潜移默夺于其间哉。保德,地瘠民贫,生植不广。是以人多质朴,俗尚俭啬,有唐魏遗风。无如僻处边鄙,且又介居河山之间,性习刚悍。一二贤士大夫或克自振拔,而蚩蚩者流,靡不好勇斗狠,敢死轻生。至于冠、丧、婚、祭,岁时伏腊,多不循礼,长幼尊卑,揖让周旋,时或愆仪。风俗之坏,盖已极焉。司教化者,急宜挽回云。作风土志。

风尚三之一 礼仪三之二 岁时三之三 土产三之四 祥异三之五 民性刚好强,喜饮居平。少不相得,辄诟詈,攘臂相斗。至有陷辟者,独不好讼,越诉尤鲜。直朴株守,无狙诈。俗尚节俭,有陶唐氏风。近来流俗岁异,淳朴渐凋,奢靡竞尚。游手好闲者日众。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是当预为之防矣。

地偏僻且瘠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间。沽体涂足。城中惟荷薪水,而妇女磨腐熬油,勤苦尤甚。不知织 殷梦高曰:阡陌既开,井田之制不可复已。汉世限民名田,法良意美,最为近古。唐有天下,初以“租庸调”立赋敛法,至杨炎约百姓丁产定为两税,秋夏征之。迄今赋役犹守其遗法焉。顾当时定制有额外率一钱者,以枉法论,日且耗蠹百出矣。盖天下无不弊之法,而有不弊之人,人与法不相得,故互其流毒无既也。保德,作邑于山,滨河而处。高者稍晴即旱,洼者一雨即潦。至于丁徭之重,为他郡最,又多赔累,贫富不均。嗟!此穷黎剜肉补疮肉且尽矣。吏此邦者,日夕冰兢,但饮黄河一杯水,尚恐不足以苏民困也,循良牧守,惟有招流散以滋生聚;诛兼并以恤贫困;清隐匿以均徭役;劝敦睦以拯灾患。保之民庶有幸乎!作田赋志。

地粮四之一 丁徭四之二 税课四之三 匠户四之四 起解四之五 存留四之六 明原额坡地三百六十顷一十四亩六分五厘,后增地一十六顷二十四亩二分七厘三丝二忽。万历二十六年,黄河水冲地六十顷六十亩四分四厘九毫八丝。二十八年,知州韩朝贡申允除豁,实在地三百七顷七十四亩四分七厘五丝二忽。每亩征粮七升六勺五撮一圭三粒三粟。

桑二千三百八十三株,征丝一十五斤零一钱。

夏粮征本色麦六百一石六升二合。永乐十年,增五十八石五斗六升七合四勺。宣德五年,减一十七石二升一合九勺,实征夏粮六百四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三百五十七石。存留本州仓一百三十二石六斗七合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一百五十三石。

秋粮征本色米豆一千五百一十九石四斗七升四合八勺。永乐十年,增一百三十七石六斗七升七合九勺。宣德五年,减四十五石八斗七升二勺,实征一千六百十一石二斗七升五勺。起运偏关本州仓内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存留本州仓米二百石二斗七升五勺。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

以上共实征夏秋粮二千二百五十三石八斗八升四合。每石征站银七分,共征站银一百五十七两五钱六分一厘二毫八丝。内六十四两三分一厘一毫起解,本府存留银一百八两八钱,听过往官使支用。除存留麦米外,起运偏关麦米豆共一千五百六十八石。又起运本色草三千三百二十三束,亦赴偏关本州草场。上纳。民甚苦累。正德五年,本州岁贡张绶具疏请将本州本色粮草,俱存留本州支用,州人德之。

万历十九年行一条鞭法。

夏粮将前起运偏关麦八十五石,每石征银八钱,共银六十八两。本州仓麦内改解代州户部一百三石二斗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八十二两五钱六分五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四两五钱六分四厘二毫;宣府脚价银四两三钱五分七厘。桑丝一十五斤零一钱,征绢一十二匹,征正价并铺垫脚价添搭等银共一十六两五钱六分三厘六毫二丝五忽。

以上共征银一百七十六两五分二丝五忽,俱解本府。存留本州仓麦除改解代州外,其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麦一百五十三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备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解偏关保德州仓本色麦二百七十二石,俟照例征银完日,发收头籴买本色麦,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秋粮将存留本州仓米,改解代州一百七十石八斗七升五勺,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五百三十六两七钱一厘二毫,加征王府大有南仓银二两八钱四分三厘,宣府脚价银二两四分。其先起运偏关本州草场谷草三千二百二十三束,每束征银八分,共征银二百五十七两八钱四分,加征大同草场脚价银二十九两九钱三厘三毫。

以上共征银四百二十九两三钱二分七厘五毫,俱解本府。外加征宣大解银,委官盘费银三钱九分三厘九丝三微,贮本州库内支销。存留本州仓米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银七钱,共征银二十两五钱八分,备本州官吏俸粮支用。存留本州儒学仓米二百石,每石征银八钱,共征银一百六十两,备本州儒学师生俸粮支用。其先起运偏关米六百一十一石,黑豆六百石。俱照例征银。完日籴米豆贮本州预备仓,听户部开销。

万历二十年,知州韩朝贡申允将本州仓改征折色银两,径征本色,不烦召买,州人德之。又因水冲地亩,将本州儒学仓折色麦减征一十五石三斗三升二合四勺八撮,折色米减征一十三石五斗二升九合六勺。本色麦减征一十一石二斗五升三合,本色米减征二十石六斗五升二合三勺,黑豆减征二十石二斗八升一勺一抄四撮。以上减免本色、折色粮共八十一石四升七合四勺二抄二撮。

实征存留本色麦二百六十石七斗四升七合,米五百九十石三斗四升七合六勺九抄四撮,黑豆五百七十九石七斗一升九合八勺八抄六撮。共实征麦米豆一千四百三十石八斗一升四合五勺八抄。每年每石征耗粮三升,共征耗粮四十二石九斗二升四合四勺三抄八撮五圭八黍。每年每石减一升减尽。每年减正粮一升。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楠以耗粮旧规相沿,一体查盘,并不开除,申允仍准递年减除讫。又以每年余豆小麦并无出放之期,且每年余豆一百九十余石,日积日多,易为 殷梦高曰:天生民而立之君,君不能独理,而分疆置吏,使司牧之。然则官师者,承流宣化,百里之所寄命者也。

尸位素餐已足耻矣,若复作威福,恣溪壑,毋乃国之蠹,而民之贼与。保德自郡县以来,吏斯州者,或任专城,或司佐理,不知凡几矣。乃按籍稽之,前之传者何寥寥也。惟明自成、弘而后,姓氏类多可纪。然彼循良著称,堪垂不朽者又多乎哉?计其一时乘权莅事,威势赫奕固显荣矣,及乎运数迁移,腐同草木,间有一二败检者流,且继今指摘无穷焉。嗟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继人君子,尚其鉴诸。作官师志。

官制六之一 名宦六之二 职名六之三

宪泽六之四 署官六之五 裁官六之六

杂职六之七 社师六之八 流寓六之九 宋

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事上骑都尉一员。 大中大夫同知保德军事轻骑都尉一员。 承信校尉充保德军事判官飞骑尉一员。 武德将军司狱骁骑尉一员。 显武将军都巡检骑都尉一员。 承宣军使一员。 将仕郎都孔目一员。 登仕郎知法一员。 敦信校尉充司候一员。 监造孔目官一员。 各寨寨官一员。 税课司大使一员。 儒学主学一员。 庆历中,郡县置学,以郡官提学事。 崇宁中设学长谕、直斋长谕各一人。小学教谕一人。小长一人。

以刺史主州事。皆授大夫。或朝散、或少中、或奉议,兼都尉。或轻车、或上骑。封爵皆五等,或伯,或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宗室则授大将军,食邑七百户。兼设同知、判官、尉、孔目等官,略仿宋制。

设知州一员,以汉人为之。授奉训大夫,或奉政大夫,或奉议大夫,兼管都军奥鲁劝农事。承事郎达鲁花赤二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亦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 同知一员,以蒙古、色目人为之。授忠翊校尉,或授承事郎。 判官一员,授敦武校尉,或修武校尉。 吏目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至元二十年,置经赋、学正各一员。大德四年裁减。 税课司大使一员。 芭州镇巡检司巡检一员。

设知州一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同知一员。万历以后裁。 判官一员。永乐十八年裁。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训导三员。嘉靖间裁。 巡检一员。正德间裁。 仓大使、副使各三员,副使万历后裁。 医学典科一员。 阴阳典术一员。 僧正司僧正一员。 六房司吏六名。 典吏十三名。永乐间裁减,止设司吏二名,典吏六名。 铺长司吏一名。 承发典吏一名。 架阁典吏一名。 儒学司吏一名。 巡检司司吏一名。 保德、恒羡、广积三仓各攒典一名。

国朝

仍明制。设知州一员。 吏目一员。 学正一员。 无同知、判官、巡检、训导。裁减司吏。初,仓大使三员。康熙年间并裁保德仓、广积仓两大使。

保德旧隶太原府属。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知州。 宋

高 涣 广陵人。熙宁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创建文庙于南坡。——旧从祀

高怀贞 广陵人。大定元年,授朝散大夫知保德军,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改建文庙于城内西北隅。(旧从祀)

李 晏 陇西进士。大定二十一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轻车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先是军城西南临沟,辄修辄圮。公相视得木瓜崖,退数武,裁削壁立,筑城一百七十步有奇。城中苦无水,于石渠之上累甓为洞,以便汲者。创开西门。有记。军治北旧有拟江楼,岁久倾圮,改而新之,名曰“安西”。亦有记。政平讼理,盗贼屏息,人以古治渤海目之。(旧从祀)

王嘉言 明昌间,授少中大夫知保德军。甲寅,建讲堂于文庙之后。斋舍俱备。——旧从祀

张令臣 博平人。太和元年,授奉议大夫知保德军提督常平仓事,上骑都尉,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重修文庙殿宇、两庑、垣墉、补缺像,正直次起讲堂、斋舍、庖厨等类。有碑记——旧从祀

许仲杰 字汉臣,长清人。至正十三年,由毗陵推官,以廉能升知保德州。捐俸修州治、公廨,兼置供奉上司器具,及 殷梦高曰:唐虞三代之士,皆以德升。《尚书》、《周礼》炳然可睹。汉氏略仿古制,有孝弟、力田诸科,与征聘辟召之法,时称得人。至魏陈群设九品中正,以选择州郡人物,奸弊遂滋。厥后荐辟间行,然随举随废。盖世道江河,矫伪易托,古制之不得不变,亦其势矣。南北六朝,专尚门第,隋唐以来,始设科举,虽非复成周选造之旧,然言扬亦圣世取人之一法,故相沿至今。其间即诗赋、策论、帖括、经义,所尚不同。总之,道德词章,古今华实,相去悬绝已。保德僻处弹丸,上世等诸荒裔,五季以前,缙绅之徒,不见纪载。宋金而后,始有传者。明及本朝,风气日上,名公巨卿,接踵而出。至于明一经,效一职者,累累若若焉。虽然名位何足以重人,人乃足为名位重耳。士之有志者,慎勿以功名富贵遂足为不朽事业也。作选举志

荐辟七之一 进士七之二 举人七之三 岁贡七之四

恩拔七之五 例贡七之六 儒官七之七 吏员七之八

武进士七之九 武举七之十 武官七之十一 耆宾七之十二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狄 琮 (见乡贤)

狄 珍 以人材授河曲知县,墓在西庄村。

狄东山 (见乡贤)

狄西山 以人材授孝义簿,墓在西庄村。

狄管山 管领本佐下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付提举。

王友贤 字伯善。其先高平人,宋中兴间有任麟、府者,因籍本军。体容洒落,性志温雅,拔乎众类,荐授监察御史。

王友闻 友贤弟。以茂材授岢岚知州。

王巨渊 授中书省克本州蒙古学正。

王永渊 以明经秀才授中书吏部尚书。(以上王氏墓俱在沙坪梁,一在下流碛,今无考。)

唐 逢 字大遇,授荆湖北道提举司知事。

李 谦 (见乡贤)

翟 宣 以人材举晋宁路霍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事。

刘济民 以人材举兴和路天成县尉。

郭 殷梦高曰:人之名不易副也,禀五行之秀、居三才之一,负须眉者、自非比迹孔周,佩巾帼者,或不追踪任姒,几何弗使官骸为虚器,而男女为空名与。虽然论人而必求其全,将四海之广,百世之遥,终无一人。故苟忠、孝、节、义,一行可称,皆扶舆磅礴、川岳灵秀之所锺也。苛以责之,刻矣。保德,沙漠之。与邻要荒之,是处鄙哉邑乎。顾莲山耸峙乎其南,而黄河环带乎其北,盖亦晋中一风气凝聚处也。故奇材异敏,敦伦饬纪之士,代不绝书。即闺阁姜伯姬之俦,亦未易更仆数焉。呜呼!何才之盛耶!作人物志。

孝子八之一 忠臣八之二 乡贤八之三 列女八之四

节妇八之五 义士八之六 技术八之七 元

狄元昌 ——见乡贤

傅 文 字彦章,静乐都人。天顺七年是年例贡,游太学。以母老不仕,足迹不蹑公庭。知州周山慕其高,致为书请第,敦请为大宾,其略云:恭闻硕德高隐,少负聪俊之资,茂游芹泮,继以优邃之学,贡入桥门,持终养老亲之心,高不仕王侯之节,诚有古人之风,无循时俗之态。

阎 忠 字谏,义合都人。有孝行,贡游太学,养亲不仕,有司延请乡饮大宾。

张 绶 字朝仪,宣化坊人。居乡恂恂,奉亲唯谨,力学笃行,人无闲言。丁内艰,不饮酒茹荤。比葬,庐墓三年。正德五年,贡入太学。疏免本州与河曲起运宣大税粮四千余石,谷草五千束,令存留本处支用,为州,州人德之。详见《奏疏》、并《田赋记》。任至山东齐东县丞,归以寿终。万历三十年,知州韩朝贡请祀乡贤。

马化龙 字子变,廷莹子。万历二十三年贡。历仁威远马邑训,耀州学正。少知定省,长笃色养亲,终尽哀尽礼,乡邻皆矜式之。好恤人之急,而不责其偿。闾有横逆,惟平气以待,其人每悔谢。至训子孙,则凛凛义方,不少借,一门雍肃,称积德焉。名闻当路,屡隆旌表。详允大宾,寿七十七岁。子上锦,见恩拔;上锡见儒官;上觐增广生;上行,见岁贡。

贾居奇 字异锺,宣化坊人。万历三十年恩贡。历升平凉府授。有孝行,屡蒙旌表。

李士光 士元弟。事亲尽哀尽礼,?躬以厚以义,有司旌奖。

高 ? 宣化坊人。年十九,割肱愈亲。司院旌奖,李孝廉为之传。

李士冠 士光弟。上事老母,下抚双孤,皆尽其道。有司给扁旌奖。

国 朝

高之麒 字明春,廪生。母死居丧,忧号病卒。知州苏东柱扁曰:“真孝子”。

徐 煜 保德所人。父国赞,本营弁兵。康熙间,从征噶尔丹,煜方应童子试,痛父年老,请身代之。凯旋归,生子开第,成进士。人以为孝感所致。

刘维世 岁贡。少孤贫,善事母,母死,哀毁逾制,水浆不入口。几毙,亲友力劝之,乃已。以上孝行。 明

戴 辰 所千户。嘉靖三十七年,寇大举围丰阜城五日,辰奉檄往援,顾赵夫人曰:“后事畀尔,谨奉舅抚孤”。遂擐甲跃马,直薄寇营,转战重围,三馘寇首,日暮犹提示城上,以坚守者之心。矢尽力竭,竟没于阵。寇亦惊畏,解围去。次日寻尸,刀砍、箭伤,一十七处。事闻,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时人多有诗哀挽,见《艺文》。子延春,见武官。

王昌龄 所百户。连中三科武举。嘉靖四十一年,西豹峪挺身拒寇遇害。

徐尧臣 所百户。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领兵于唐家会龙王庙前打冰,寇众踏冰入犯,尧臣拒堵力战,面中五矢,刀伤七处,遂没于阵。事闻,恤录加升副千户。子?。——见本所

钱 ? 浩之子。由守备历升老营副总兵。隆庆四年阵亡。赠都督指挥佥事。子烨,见《武官》。

姜名武 字我扬。中天启壬戍武进士,授大同威远城守备。有功历升通镇骁骑左营副总兵,调保总督标下中军都督佥事。崇祯十五年,援豫至朱仙镇,力疾从戎。与亲丁耿道明、姜业隆、王豹、朱喜贵、白玉柱、杨守荐、庄登科七人俱战死。总督杨文岳疏称姜名武:“诗书从戎,孝谦素著致身于困苦之际,尽忠于危急之秋,一段肝肠,当与河山不朽。请加赠恤”。长男宗吕亦具疏言:“臣父无尸可裹,有魂难招”云云。情辞恳挚。其疏详见《艺文》。部议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会国变未下。子宗吕、祚吕、师吕、述吕,孙栩、 殷梦高曰:艺形而下,文以载道。文而艺,似乎雕虫小技,不足尚也。艺而文,经天纬地之用讵不藉是哉!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保德边隅岩邑,生于斯、吏于斯、往来于斯者,多不暇谈文。况乎屡经兵燹,断简残编,又多付诸荒烟蔓草之中。是虽雅意搜罗,广收博,犹恐文献不足,无以增光邑乘。而顾欲覆瓶视之,糟粕弃之,可乎?故苟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有关郡中典故生民利弊者,道之所见端,即大雅之所不弃也。保残守缺,只字片言,且当宝若拱璧,又何必衙官屈宋仆隶邹枚,若平子之两京十年,太冲之三都一纪,始足著之篇帙,登之纪载欤。作艺文志

奏疏十之一 公移十之二 传十之三

赞十之四 说十之五 起运粮储乞恩分理民情疏(正德九年)

张 绶(见岁贡)

臣原籍山西太原府保德州人。臣伏睹弘治十八年诏书内一款:天下军民利病、时政缺失,有可兴可革者,许诸人宜言无隐。钦此钦遵。窃见本州与河曲县地方,极临边境,山岭陡峻,沟壑坡渠,十无二地,堪种田苗。递年以亢旱歉收,本州与河曲县,岁办额设夏秋税粮,不下四千余石,谷草五千余束,本布政司起派,宣府沿边仓场上纳。臣本处设有保德守御千户所,官军岁支岁用,倘遇声息,动调客兵,一应钱粮却坐拨平阳府所属州县上纳。窃臣本州道路崎岖,车辆难行,止是驴驼、担挑,运送不前,或典男鬻女,方得完获,艰苦万状。兼以宣德年间,奉例续添御冬守河人马五百。接连河曲县界,俱有黄河渡口,东接大同、雁门等关,西通陕西榆林、延绥等处,最为紧急冲要,人民愈加疲备。如蒙圣恩怜悯,乞敕户部转行山西布政司,将臣本州与河曲县额设税粮、草束,递年存留本处仓场上纳,以备官军岁支岁用。上不负国税,下不苦人民,庶免贻患,诚为万便。臣不胜感戴圣恩之至。奉旨依议行。

奉使危疆直述见闻疏(崇祯九年)

王 邵(见进士)

臣奉命谕祭代藩,于去岁二月十八日陛辞就道。时兵燹之后,驿舍多墟。臣与二三仆夫,每向残村投止,磷火乞炊。宣府城旷人涣,糈薄马稀,桑乾土木,处处可虞。至臣乡大同府,则斗米五钱,宗呼兵哗,鬻女易子者,趾错不忍视。人心汹汹,真有旦夕不保之惧。蒙皇上发饷源源,军心欢动。但有银无米,有马无糗。往者,大同歉则太原输,今太原八年汤火,河曲、保德盖巨寇王嘉胤首难地,民徙亡十七,兼之七八两年蹂躏最惨,兵括靡遗,道无行人,城如荒野。即臣乡保德,弹丸一州,编户五里,与陕西府谷县止隔一河,受寇害良久。今以见在二千余丁,追征逃故八千之徭租,民安得不尽。以是类推,睿照如镜,乃恩诏特蠲,屡旨令灾民务沾实惠,此真固本除凶之上策。抚按诸臣,亦频檄催核,而郡邑奸胥,故稽不报,追徵如昔。壅德意,殴良民,莫此为甚。臣窃虞臣乡雁门河保之地,岌岌乎瓯脱矣。臣役竣,便道一视丘垄,遂值敌锋逼城,日夕与父老子弟,荷戈城头,倡义共守。寻以河冰既合,秦寇鸱张,正官久缺,残民无主。臣复请兵防剿,劝民输饷,百计得保块土。盖数月来,无日不登陴,无刻不拮据。矢食二者,胆薪恒矢,迄可小休,冀如期病趋供职,而臣因是遇病,奄奄床蓐,未有起色。诚恐少逾限期,为罪滋大,谨据实吁请,并陈目击情形,伏乞圣明垂鉴,严敕当事诸臣,确遵恩诏,实图蠲恤,以救灾黎,以奠危疆。臣与臣乡孓遗,共戴尧仁再造矣。臣不胜引领待命之至,奉旨奏内核蠲钱粮,故稽不报,仍复追徵,显系官胥通同情弊,该抚按严查,据实具奏。

劾当疏

陈奇瑜(见进士)

为举朝公论,不可不明。乾纲独断,不可不决。仰祈圣明,俯赐转圜,以息议论,以安社稷事:臣尝读《春秋》曰,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凡犯无将之戒者,虽疏逖之臣,犹在不赦。况肘腋腹心之地,天下之治乱否泰,全系于此;君臣之精神命脉,毕萃于此。使罪状历历可考之人,盘据君侧,则丰 记

重修城壁创开西门记

(见名宦)李晏

大定二十有一年春,有司请完城郭。朝廷以边为先务,启塞从时鸠工三万,命长贰督之。旧城皆因山而为,虽高下不齐而颇坚固,独西南一方,岁时辄圮。召故老讯之,佥曰:山势随河而倾,下多沮洳,加以沟洫不浚,而又修筑者不慎,故频年至此。若非改图,终不能久也。予视之,信然。相土之,宜退十数步,得木瓜崖,亦随其形势裁削壁立,且坚且厚。其卑者犹数仞,其广五步,其袤凡一百七十步有奇。上则平之,即加之堞。下则沟之,即为之池。中之缺断者,篑土以补之。叠石为渠,以通水潦。起于二月上旬,迄月晦而毕。实省其功役之半。城中素无水,宋熙宁间凿数井,皆湮塞泥不可食。居民汲城外涧泉以供日用,先是由北门往还,诘曲数里,不胜其劳。遂因石渠之上,累甓为洞,创作西门焉。距泉所才百步余,民甚便之。落成之日,熙熙然,咸愿刻石以记。噫!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今之为政者,多行姑息,偷隋苟且,不为久计。每修完者,亦聊复已耳。故朝设板而夕已败,不知反害民力也。滋多食人之食者,宁不愧于心乎?于是直书其事,以劝诸后来者。并董役之官吏姓名于石之阴,识其岁月云。(此西门在孙家沟稍北今西门之南五十步)

石渠记

(明户部尚书三边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张珩(南川人)

嘉靖甲寅秋九月,保德守蓝公,作城下石渠成,保民利之。丐余文纪诸石。余夙知蓝公政绩,先是余侨庆阳,夜半风雷大作,雨下如注,负郭居民被垫者三千余家。民谣频岁,刻吏肆诋,积冤千和。不浃旬,除蓝公节推于庆抵任御史,行部机谳环庆一路狱,公明决公恕,平反甚多,遂得列荐剡,陟守保德。郊别有难色,余曰:“移所以治庆者于保,何有无何?”余再抚延绥,闻公政声视庆益振。公复移书请曰:“保德边郡,民固相信矣,迩来套冠猖獗,不时入寇。若深犯岚、保,腹背受敌,计将安出?兹欲深沟高垒,寓战于守,何如?”余复书以为然。公乃登城旰眺,相地势,南高北下,且先年霪雨溃决东北城垣百丈余,有谓弃旧垣,南徙里许筑之便。公曰:城枕黄河据形胜,如若辈议,使寇自北南侵,殊失河山表里之险。佥服其言。乃鸠工伐石 渠水为久远图。其东北为一渠,长三十丈,阔二丈,深一丈,使水东流入于河。西北为一渠,长二十余丈,阔深如东北渠,使水北流入于河。正西为二渠,各长十丈余,深阔如前,使水由西沟曲流入于河。其工始于是年六月下旬,历三月而竣事。其他女墙、门垣倾圮者,罔不完葺,用资保障,复恪遵道宪葛公方略,积威建堡,誓众伐谋,以舒华夏之气吁。苟凡长吏相效,率属协力经画,何寇患之足虑哉!公之治保允符于庆矣。余因保人之情,爰扬庆、保相与之谊,以见作渠御寇本末云。若其循良之政,立遗两地,甘棠之思,则有风者在。公姓蓝,讳云,字子雨,号与石。辛卯乡进士,锦衣籍杨州人。

重修城垣记

(明孝廉)王环(河曲人)

保德,僻处晋西北之穷壤,连河接陕密迩。套寇冰坚辄侵犯,城低薄,不足恃。嘉靖癸亥,李公讳春芳,号西屏者,直隶井陉人也。奉命来兹,入境即有寇警,乃肃队戒行。比视事阅城,慨然曰:“孤悬边城,倾圮若是,万一有警,将何以支。”于是乘民力之暇,为修葺之计。低者高之,薄者厚之,女墙、楼舍,悉增其制。西南隅长六百尺,乃受敌之地,高厚尤加焉。南门 神道碑 墓表 墓志铭 文 补遗

诗余 歌 赋 明仁怀知县敕赠

《全唐诗》卷七十四

1. 关于影响的诗句

关于影响的诗句 1.谁来说几个影响深远的诗句

那多着啦、、、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李开先《宝剑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史记·苏秦列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冯梦龙《古今》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洗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过零丁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秋浦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 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唐·温庭筠《望江南》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

2.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影响最大的诗词

2008年01月10日 星期四 下午 12:1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

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

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

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易。

4.描写不受外物影响的诗句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5.有内涵的诗句,较唯美

1. 北城别。回眸三生琥珀色.西城诀。转身一世琉璃白。

2. 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3. 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 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7. 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8. 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9.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10. 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

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1. 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12. 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13.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14.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15. 清风湿润,茶烟轻扬。

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16.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17.红尘嚣 浮华一世转瞬空。

18. 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19.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

20.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21.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22. 梦里繁花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

23.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 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24.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25.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6. 我宁可我们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们从来就向忘于江湖。

27. 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28. 离离渐渐长相忆,此情不关风与月。任时光如水,任红尘万丈。

29. 红 颜 弹 指 老 、刹 那 芳 华

30. 谁能十年悲苦付之一笑千里尽长歌。

6.形容意义的诗句

1、李世民《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2、李忱《重阳锡宴群臣》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3、武则天《从驾幸少林寺》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4、李祎《石桥》二教无先后,一相平而直.冀兹捐俗心,永怀依妙力.5、李煜《病中书事》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6、李衍《过白卫岭和韩昭》先朝神武力开边,画断封疆四五千.前望陇山屯剑戟,后凭巫峡锁烽烟.轩皇尚自亲平寇,嬴政徒劳爱学仙.想到隗宫寻胜处,正应莺语暮春天.7、包佶《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苍苍五老雾中坛,杳杳三山洞里官.手护昆仑象牙简,心推霹雳枣枝盘.春飞雪粉如毫润,晓漱琼膏冰齿寒.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8、包佶《近获风痹之疾,题寄所怀》病夫将已矣,无可答君恩.衾枕同羁客,图书委外孙.久来从吏道,常欲奉空门.疾走机先息,欹行力渐烦.无医能却老,有变是游魂.鸟宿还依伴,蓬飘莫问根.寓形齐指马,观境制心猿.唯借南荣地,清晨暂负暄.9、苏颋《夜发三泉即事》暗发三泉山,穷秋听骚屑.北林夜鸣雨,南望晓成雪.只咏北风凉,讵知南土热.沙溪忽沸渭,石道乍明灭.宛若银碛横,复如瑶台结.指程赋所恋,遇虞不遑歇.重纩濡莫解,悬旌冻犹揭.下奔泥栈榰,上觏云梯设.搏颊羸马顿,回眸惴人跌.憧憧往复还,心注思逾切.冉冉年将病,力困衰怠竭.天彭信方隅,地势诚斗绝.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京坻有岁饶,亭障无边孽.归奏丹墀左,骞能俟来哲.10、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壮丽天之府,神明王者宅.大君乘飞龙,登彼复怀昔.圆阙朱光焰,横山翠微积.河汧流作表,县聚开成陌.即旧在,维新具物华.云连所上居恒属,日更时中望不斜.三月沧池摇积水,万年青树缀新花.暴嬴国此尝图霸,霸业后仁先以诈.东破诸侯西入秦,咸阳北阪南渭津.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事往覆輈经远喻,春还按跸凭高赋.戎观爱力深惟省,越厌陈方何足务.清吹遥遥发帝台,宸文耿耿照天回.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11、苏颋《奉和圣制至长春宫登楼望稼穑之作》帝迹奚其远,皇符之所崇.敬时尧务作,尽力禹称功.赫赫惟元后,经营自左冯.变芜粳稻实,流恶水泉通.国阜犹前豹,人疲讵昔熊.黄图巡沃野,清吹入离宫.是阅京坻富,仍观都邑雄.凭轩一何绮,积溜写晴空.礼节家安外,和平俗在中.见龙垂渭北,辞雁指河东.睿思方居镐,宸游若饮丰.宁夸子云从,只为猎扶风.12、苏颋《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奕奕轻车至,清晨朝未央.未央在霄极,中路视咸阳.委曲汉京近,周回秦塞长.日华动泾渭,天翠合岐梁.五丈旌旗色,百层枌橑光.东连归马地,南指斗鸡场.晴壑照金戺,秋云含璧珰.由余窥霸国,萧相奉兴王.功役隐不见,颂声存复扬.权宜珍构绝,圣作宝图昌.在德期巢燧,居安法禹汤.冢卿才顺美,多士赋成章.价重三台俊,名超百郡良.焉知掖垣下,陈力自迷方.13、杜甫《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14、刘晏《咏王大娘戴竿》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15、牛僧孺《乐天梦得有岁夜诗聊以奉和》惜岁岁今尽,少年应不知.凄凉数流辈,欢喜见孙儿.暗减一身力,潜添满鬓丝.莫愁花笑老,花自几多时.16、李逢吉《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今用奉酬》解韍辞丹禁,扬旌去赤墀.自惊非素望,何力及清时.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岘山风已远,棠树事难追.江汉饶春色,荆蛮足梦思.唯怜吐凤句,相示凿龙期.17、李逢吉《送令狐秀才赴举》子有雄文藻思繁,龆年射策向金门.前随鸾鹤登霄汉,却望风沙走塞垣.独忆忘机陪出处,自怜何力继飞翻.那堪两地生离绪,蓬户长扃行旅喧.18、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三国志》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2)

 卷74_1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苏颋

 炎历事边陲,昆明始凿池。豫游光后圣,征战罢前规。

 霁色清珍宇,年芳入锦陂。御杯兰荐叶,仙仗柳交枝。

 二石分河泻,双珠代月移。微臣比翔泳,恩广自无涯。

 卷74_2 奉和圣制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应制苏颋

 尚书列侯第,外戚近臣家。飞栋临青绮,回舆转翠华。

 日交当户树,泉漾满池花。圆顶图嵩石,方流拥魏沙。

 豫游今听履,侍从昔鸣笳。自有天文降,无劳访海槎。

 卷74_3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苏颋

 摐金寒野霁,步玉晓山幽。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

 百工征往梦,七圣扈来游。斗柄乘时转,台阶捧日留。

 树重岩籁合,泉迸水光浮。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

 恩如犯星夜,欢拟济河秋。不学尧年隐,空令傲许由。

 卷74_4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兹字苏颋

 肃肃金殿里,招贤固在兹。锵锵石渠内,序拜亦同时。

 宴锡欢谈道,文成贵说诗。用儒今作相,敦学旧为师。

 下际天光近,中来帝渥滋。国朝良史载,能事日论思。

 卷74_5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应制苏颋

 朝望莲华狱,神心就日来。晴观五千仞,仙掌拓山开。

 受命金符叶,过祥玉瑞陪。雾披乘鹿见,云起驭龙回。

 偃树枝封雪,残碑石冒苔。圣皇惟道契,文字勒岩隈。

 卷74_6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苏颋

 河流无日夜,河上有神仙。辇路曾经此,坛场即宛然。

 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

 事因周史得,言与汉王传。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

 卷74_7 奉和圣制答张说出雀鼠谷苏颋

 雨施巡方罢,云从训俗回。密途汾水卫,清跸晋郊陪。

 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

 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更西向乐,宸藻协盐梅。

 卷74_8 奉和恩赐乐游园宴应制苏颋

 乐游光地选,酺饮庆天从。座密千官盛,场开百戏容。

 绿塍际山尽,缇幕倚云重。下上花齐发,周回柳遍浓。

 夺晴纷剑履,喧听杂歌钟。日晚衔恩散,尧人并可封。

 卷74_9 恩制尚书省僚宴昆明池同用尧字苏颋

 露渥洒云霄,天官次斗杓。昆明四十里,空水极晴朝。

 雁似衔红叶,鲸疑喷海潮。翠山来彻底,白日去回标。

 泳广渔杈溢,浮深妓舫摇。饱恩皆醉止,合舞共歌尧。

 卷74_10 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苏颋

 北风吹早雁,日夕渡河飞。气冷胶应折,霜明草正腓。

 老臣帷幄算,元宰庙堂机。饯饮回仙跸,临戎解御衣。

 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方伫勋庸盛,天词降紫微。

 卷74_11 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苏颋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顺动三光注,登临万象悬。

 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搜田。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卷74_12 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苏颋

 宝贤不遗俊,台阁尽鹓鸾。未若调人切,其如简帝难。

 上才膺出典,中旨念分官。特以专城贵,深惟列郡安。

 政行思务本,风靡属胜残。有令田急,无分狱在宽。

 至言题睿札,殊渥洒仙翰。诏饯三台降,朝荣万国欢。

 举杯临水发,张乐拥桥观。式伫东封会,锵锵检玉坛。

 卷74_13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苏颋

 潞国临淄邸,天王别驾舆。出潜离隐际,小往大来初。

 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约川星罕驻,扶道日旂舒。

 云覆连行在,风回助扫除。木行城邑望,皋落土田疏。

 昔试邦兴后,今过俗徯予。示威宁校猎,崇让不陈鱼。

 府吏趋宸扆,乡耆捧帝车。帐倾三饮处,闲整六飞馀。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卷74_14 奉和圣制至长春宫登楼望稼穑之作苏颋

 帝迹奚其远,皇符之所崇。敬时尧务作,尽力禹称功。

 赫赫惟元后,经营自左冯。变芜粳稻实,流恶水泉通。

 国阜犹前豹,人疲讵昔熊。黄图巡沃野,清吹入离宫。

 是阅京坻富,仍观都邑雄。凭轩一何绮,积溜写晴空。

 礼节家安外,和平俗在中。见龙垂渭北,辞雁指河东。

 睿思方居镐,宸游若饮丰。宁夸子云从,只为猎扶风。

 卷74_15 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苏颋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卷74_16 闲园即事寄韦侍郎苏颋

 结庐东城下,直望江南山。青霭远相接,白云来复还。

 拂筵红藓上,开幔绿条间。物应春偏好,情忘趣转闲。

 宪臣饶美度,联事惜徂颜。有酒空盈酌,高车不可攀。

 卷74_17 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泛渭川得齐字苏颋

 虹旗映绿荑,春仗汉丰西。侍跸浮清渭,扬舲降紫泥。

 近临钧石地,遥指钓璜溪。岸转帆飞疾,川平棹举齐。

 傅舟来是用,轩驭往应迷。兴阕菱歌动,沙洲乱夕鹥。

 卷74_18 饯赵尚书摄御史大夫赴朔方军苏颋

 劲虏欲南窥,扬兵护朔陲。赵尧宁易印,邓禹即分麾。

 野饯回三杰,军谋用六奇。云边愁出塞,日下怆临岐。

 拔剑行人舞,挥戈战马驰。明年麟阁上,充国画于斯。

 卷74_19 晓发兴州入陈平路苏颋

 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

 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

 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宁报恩者,天子一忠臣。

 卷74_20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苏颋

 右地接龟沙,中朝任虎牙。然明方改俗,去病不为家。

 将礼登坛盛,军容出塞华。朔风摇汉鼓,边马思胡笳。

 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当看劳还日,及此御沟花。

 卷74_21 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苏颋

 辇路岐山曲,储胥渭水湄。教成提将鼓,礼备植虞旗。

 不取从畋乐,先流去杀慈。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

 物应阳和施,人雨露私。何如穆天子,七萃几劳师。

 卷74_22 秋夜寓直中书呈黄门舅苏颋

 帘栊上夜钩,清列听更筹。忽共鸡枝老,还如骑省秋。

 循庭喜三入,对渚忆双游。紫绂名初拜,黄缣迹尚留。

 月舒当北幌,云赋直东楼。恩渥迷天施,童蒙慰我求。

 迟君台鼎节,闻义一承流。

 卷74_23 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兼郎官数子自顷沉疴?成章苏颋

 独好中林隐,先期上月春。闲花傍户落,喧鸟逼檐驯。

 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在山琴易调,开瓮酒归醇。

 伫望应三接,弥留忽几旬。不疑丹火变,空负绿条新。

 斗蚁闻常日,歌龙值此辰。其如众君子,嘉会阻清尘。

 卷74_24 奉和马常侍寺中之作苏颋

 怨暑时云谢,愆阳泽暂偏。鼎陈从祀日,钥动问刑年。

 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

 河岳阴符启,星辰暗檄传。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

 飒飒将秋近,沉沉与暝连。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

 德施超三五,文雄赋十千。及斯何以乐,明敬人天。

 卷74_25 慈恩寺二月半寓言苏颋

 二月韶春半,三空霁景初。献来应有受,灭尽竟无馀。

 化迹传官寺,归诚谒梵居。殿堂花覆席,观阁柳垂疏。

 共命枝间鸟,长生水上鱼。问津窥彼岸,迷路得真车。

 行密幽关静,谈精俗态祛。稻麻欣所遇,蓬箨怆焉如。

 不驻秦京陌,还题蜀郡舆。爱离方自此,回望独蹰躇。

 卷74_26 饯泽州卢使君赴任苏颋

 闻道降纶书,为邦建彩旟。政凭循吏往,才以贵卿除。

 词赋良无敌,声华蔼有馀。荣承四岳后,请绝五天初。

 关路通秦壁,城池接晋墟。撰期行子赋,分典列侯居。

 别望喧追饯,离言系惨舒。平芜寒蛩乱,乔木夜蝉疏。

 寥泬秋先起,推移月向诸。旧交何以赠,客至待烹鱼。

 卷74_27 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苏颋

 京国自携手,同途欣解颐。情言正的的,春物宛迟迟。

 忽背雕戎役,旋瞻获宝祠。蜀城余出守,吴岳尔归思。

 欢惬更伤此,眷殷殊念兹。扬麾北林径,跂石南涧湄。

 中作壶觞饯,回添道路悲。数花临磴日,百草覆田时。

 有美同人意,无为行子辞。酣歌拔剑起,毋是答恩私。

 卷74_28 奉和崔尚书赠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苏颋

 戏藻嘉鱼乐,栖梧见凤飞。类从皆有召,声应乃无违。

 美价逢时出,奇才选众稀。避堂贻后政,扫第发前几。

 出曳仙人履,还熏侍女衣。省中何赫奕,庭际满芳菲。

 吏部端清鉴,丞郎肃紫机。会心歌咏是,回迹宴言非。

 北寺邻玄阙,南城写翠微。参差交隐见,仿佛接光辉。

 宾序尝柔德,刑孚已霁威。巨源林下契,不速自同归。

 卷74_29 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苏颋

 奕奕轻车至,清晨朝未央。未央在霄极,中路视咸阳。

 委曲汉京近,周回秦塞长。日华动泾渭,天翠合岐梁。

 五丈旌旗色,百层枌橑光。东连归马地,南指斗鸡场。

 晴壑照金戺,秋云含璧珰。由余窥霸国,萧相奉兴王。

 功役隐不见,颂声存复扬。权宜珍构绝,圣作宝图昌。

 在德期巢燧,居安法禹汤。冢卿才顺美,多士赋成章。

 价重三台俊,名超百郡良。焉掖垣下,陈力自迷方。

 卷74_30 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苏颋

 恻矣南邻问,冥然东岱幽。里閈宁相杵,朝叹忽迁舟。

 君心惟伯仲,吾人复款游。对连时亦早,交喜岁才周。

 序发扶阳赠,文因司寇酬。讵期危露尽,相续逝川流。

 卧疾无三吊,居闲有百忧。振风吟鼓夕,明月照帷秋。

 藓驳题诗馆,杨疏奏伎楼。共将歌笑叹,转为弟兄留。

 感物存如梦,观生去若浮。余非忘情者,雪涕报林丘。

 卷74_31 御箭连中双兔苏颋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狡兔初迷窟,纤骊讵著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卷74_32 奉和圣制过潼津关苏颋

 在德何夷险,观风复往还。自能同善闭,中路可无关。

 卷74_33 山鹧鸪词二首苏颋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愁多人易老,断肠君不。

 卷74_34 汾上惊秋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卷74_35 山驿闲卧即事苏颋

 息燕归檐静,飞花落院闲。不愁愁自著,谁道忆乡关。

 卷74_36 将赴益州题小园壁苏颋

 岁穷惟益老,春至却辞家。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

 卷74_37 咏礼部尚书厅后鹊苏颋

 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自栖不定,还欲向南飞。

 卷74_38 咏死兔苏颋

 兔子死兰弹,持来挂竹竿。试将明镜照,何异月中看。

 卷74_39 夜宴安乐公新宅苏颋

 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

 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卷74_40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苏颋

 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为见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

 卷74_41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庄应制苏颋

 树色参差隐翠微,泉流百尺向空飞。

 传闻此处投竿住,遂使兹辰扈跸归。

 卷74_42 重送舒公苏颋

 散骑金貂服彩衣,松花水上逐春归。

 悬邑里遥相望,事荣亲代所稀。

 卷74_43 句苏颋

 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

 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

 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伊少人。

 

文言文人物传记怎么写

孙皓字元宗,权孙,和子也。一名彭祖,字皓宗。孙休立,封皓为乌程侯,遣就国。西湖民景养相皓当大贵,皓阴喜而不敢泄。休薨,是时蜀初亡,而交阯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称皓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屡言之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兴、布说休妃太后朱,欲以皓为嗣。朱曰:?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陨,宗庙有赖可矣。?于是遂迎立皓,时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岁,于魏咸熙元年也。

 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十月,封休太子(雨+单)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陈王,立皇后滕氏。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窃悔之。或以谮皓,十一月,诛兴、布。十二月,孙休葬定陵。封后父滕牧为高密侯,舅何洪等三人皆列侯。是岁,魏置交阯太守之都。晋文帝为魏相国,遣昔吴寿春城降将徐绍、孙彧衔命赍书。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

 甘露元年三月,皓遣使随绍、彧报书曰:?知以高世之才,处宰辅之任,渐导之功,勤亦至矣。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缘,嘉意允著,深用依依。今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宫中郎将弘璆宣明至怀。?绍行到濡须,召还杀之。徙其家属建安,始有白绍称美中国者,故也。夏四月,蒋陵言甘露降,于是改年大赦。秋七月:皓逼杀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于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部诸葛靓镇建业。陟、璆至洛,遇晋文帝崩,十一月,乃遣还。皓至武昌,又大赦。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十二月,晋受禅。

 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及还,俨道病死。忠说皓,曰:?北方守战之具不设,弋阳可袭而取。?皓访群臣,镇西大将军陆凯曰:?夫兵不得已而用之耳,且三国鼎立已来,更相侵伐,无岁宁居。今强敌新并巴蜀,有兼土之实,而遣使求亲,欲息兵役,不可谓其求援于我。今敌形势方强,而欲徼幸求胜,未见其利也。?车骑将军刘纂曰:?天生五才,谁能去兵?谲诈相雄,有自来矣。若其有阙,庸可弃乎?宜遣间谍,以观其势。?皓阴纳纂言,且以蜀新平。故不行,然遂自绝。八月,所在言得大鼎,于是改年,大赦。以陆凯为左丞相,常侍万彧为右丞相。冬十月,永安山贼施但等聚众数千人,劫皓庶弟永安侯谦出乌程,取孙和陵上鼓吹曲盖。比至建业,众万余人。丁固、诸葛靓逆之于牛屯,大战。但等败走。获谦,谦自杀。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十二月,皓还都建业,卫将军滕牧留镇武昌。

 二年春,大赦。右丞相万彧上镇巴丘。夏六月,起显明宫,冬十二月,皓移居之。是岁,分豫章、庐陵、长沙为安成郡。

 三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为司徒、司空。秋九月,皓出东关,丁奉至合肥。是岁,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等人击交阯。为晋将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还合浦。

 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为太子,及淮阳、东平王。冬十月,改年,大赦。十一月,左丞相陆凯卒。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阯。

 二年春,万彧还建业。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杀导将冯斐,引军还。三月,天火烧万余家,死者七百人。夏四月,左大司马施绩卒。殿中列将何定曰:?少府李勖枉杀冯斐,擅彻军退还。?勖及徐存家属皆伏诛。秋九月,何定将兵五千人上夏口猎。都督孙秀奔晋。是岁,大赦。

 三年春正月晦,皓举大众出华里,皓母及妃妾皆行,东观令华核等固争,乃还。是岁,汜、璜破交阯,禽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大赦,分交址为新昌郡。诸将破扶严,置武平郡。以武昌督范慎为太尉。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西苑言凤凰集,改明年元。

 凰皇元年秋八月,征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遣乐乡都督陆抗围取阐,阐众悉降。阐及同计数十人皆夷三族。大赦。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徙其子弟于庐陵。何定奸秽发闻,伏诛。皓以其恶似张布,追改定名为布。

 二年春三月,以陆抗为大司马。司徒丁固卒。秋九月,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大赦。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诉皓,皓大怒,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是岁,太尉范慎卒。

 三年,会稽妖言章安侯奋当为天子。临海太守奚熙与会稽太守郭诞书,非论国政。涎但白熙书,不白妖言,送付建安作船。遣三郡督何植收熙,熙发兵自卫,断绝海道。熙部曲杀熙,送首建业,夷三族。秋七月,遣使者二十五人分至州郡,科出亡叛。大司马陆抗卒。自改年及是岁,连大疫。分郁林为桂林郡。

 天册元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天玺元年,吴都言临平湖自汉末草岁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会稽太守车浚、湘东太守张咏不出算缗,就在所斩之,徇首诸郡。秋八月,京下督孙楷降晋。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渚,吴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又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余丈,名曰石室,在所表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禅国山。(明年改)元,大赦,以协石文。

 天纪元年夏,夏口督孙慎出江夏、汝南,烧略居民。初,驺子张俶多所谮白,累迁为司直中郎将,封侯,甚见宠爱。是岁,发闻,伏诛。

 二年秋七月,立成纪、宣威等十一王,王给三千兵,大赦。

 三年夏,郭马反。马本合浦太守脩允部曲督。允转桂林太守,疾病,住广州。先遣马将五百兵至郡安抚诸夷。允死,兵当分给,马等累世旧军,不乐离别。皓时又科实广州户口,马与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因此恐动兵民,合聚人众,攻杀广州督虞授。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兴广州刺史,述南海太守。典攻苍梧,族攻始兴。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执金吾滕循为司空,未拜,转镇南将军,节领广州牧,率万人从东道讨马,与族遇于始兴,未得前。马杀南海太守刘略,逐广州刺史徐旗,皓又遣徐陵督陶浚将七千人从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领及合浦、郁林诸郡兵,当与东西军共击马。

 有鬼目菜生工人黄耇家,依缘枣树,长丈余,茎广四寸,厚三份。又有买菜生工人吴平家,高四尺,厚三分,如枇杷形,上广尺八寸,下茎广五寸,两边生叶绿色。东观案图,名鬼目作芝草,买菜作平虑草,遂以耇为侍芝郎,平为平虑郎,皆银印青绶。

 冬,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量宜处要,尽军势之中。陶浚至武昌,闻北军大出,停驻不前。

 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沉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数千,而择无已。又激水入宫,宫人有不合意者,辄杀流之。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岑冒险谀贵幸,致位九列,好兴功役,众所患若。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盖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故也。

 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浚、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

 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杀岑昬,皓惶愦从之。戊辰,陶浚从武昌还,即引见。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于是合众,授浚节钺,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而王浚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临近境。皓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书于浚、伷、浑,曰:?昔汉室失统,分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分阻山川,与魏乖隔。今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路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印绶,委质请命,惟垂信纳。以济元元。?

 壬申,王浚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伷以皓致印绶于己,遣使送皓,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五年,皓死于洛阳。

 评曰:孙亮童孺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近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皓之*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求苏东坡的上神宗书

问题一:怎样写古文人物传记,老师要求用古文写 这除了白话文传记作文的知识外,应该再知道古文的语法特点,掌握基本的古文词汇,并要靠平时积累,多阅读、背诵古文,还可以参阅《史记》列传的范文。你不要怕写的不好,你们的老师让写古文传记,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你就把这次作文当做平时练习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兴趣,请参考我在soso的回答《古文应该怎么学,才能学好》。此外,如有可能,我非常愿意为你修改习作。

问题二:怎么用文言文写熟悉的人的人物传记 大约分三段,第一段写人物的姓名,字号,何方人士等,第二段写人物的主要事迹,当然,这段可以分成几个小段写,第三段写卒年,做总括。大约就是这样。另外,第一段要用判断句写,如:者,

问题三:文言文传记后面的赞怎么写 传记后面的“赞(论、曰)”,是纪传体文后作者对主人公事迹或命运的总结、评论、见解或评价。写作上没有特别的格式,仅仅是作者感受的抒发。《说文解字》:“赞,见也。”

另有一种文体叫“赞”,以颂扬人物为主。

问题四:求!!!!10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1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①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②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高祖刘陵,是汉光禄大夫。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悲哀超于礼制,服丧三年,从不露齿而笑。当时的人赞赏他天性孝顺,竞相赠给他谷米丝帛。刘殷都接受而不推辞,只是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

刚成年,就博学精通经史,综合归纳考查各家的学说,文章诗赋无不备览。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但不鄙陋,清约但不孤高,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乡人亲族无不称赞他。郡中任命他为主簿,州中征召他为从事,都以家中无人供养为由,推辞不就任。司空、齐王司马攸征召刘殷担任掾,征南将军羊祜征召他任参军事,都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是个有识见,能洞达事理之人,劝刘殷接受征召就任。刘殷说:“当今这二公,是晋的栋梁。我正希望成为架屋承瓦的榱椽,不依靠他们,哪能成事呢!现在我家有曾祖母王氏在堂,一旦接受了别的使命,不由我不竭尽为臣之礼,就不能再亲自供养。”张宣子说:“您所说的话,哪里是庸人所能懂得的呢!从今以后,您将成为我的老师。”于是把女儿嫁给他。张宣子是并州的豪门大姓,家中富有财产。他妻子生气说:“我女儿年方十四,姿色见识如此,还担心不能做公侯的妃子吗?你却怎么急着把她嫁给刘殷呢?”张宣子说:“这不是你能考虑得到

的事。”告诫他女儿说:“刘殷极尽孝道,再加上才识超世,这人终将大大地发达,成为当世 名公,你应当好好地伺候他。”张氏性情也很婉顺,事奉婆母王氏以孝顺闻名,伺候刘殷如 君父一般。到王氏去世时,刘殷夫妇悲哀损伤身体,几乎丧命。

2 宋庆礼,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

问题五:简短的人物传记的文言文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问题六:怎么用文言文写熟悉的人的人物传记 代数式诶膊电学澜侗

《新唐书》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3)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熈宁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臣近者不度愚贱,輙上封章言灯事。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而侧听逾旬,威命不至,问之府司,则买灯之事寻巳停罢,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何者?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顾此买灯毫发之失,岂能上累日月之眀,而陛下飜然改命,曾不移刻,则所谓智出天下而听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可与强兵而伏戎狄矣。有君如此,其忍负之!惟当披露腹心,捐弃肝脑,尽力所至,不知其它。乃者臣亦知天下之事,有大於买灯者矣,而独区区以此为先者,盖未信而諌,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是以试论其小者,而其大者固将有待而後言。今陛下果赦而不诛,则是既已许之矣;许而不言,臣则有罪;是以愿终言之。 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胜服。至於人主所恃者谁与?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於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讐。聚散之间,不容毫釐。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於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稿,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茍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心。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而孔子亦曰:“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惟商鞅变法,不顾人心,虽能骤至富彊,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徳,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於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狥,而秦人莫哀。君臣之间,岂愿如此。宋襄公虽行仁义。失众而亡;田常虽不义,得众而强。是以君子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谢安之用诸桓,未必是,而众之所乐,则国以乂安。庾亮之召苏峻,未必非,而势有不可,则反为危辱。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中外之人,无贤不肖,皆言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使副判官,经今百年,未尝阙事。今者无故又创一司,号曰制置三司条例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於内;使者四十馀辈,分行营干於外。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竒,吏皆惶惑。贤者则求其说而不可得,未免於忧;小人则以其意度朝廷,遂以为谤,谓陛下以万乗之主而言利,谓执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商贾不行,物价腾踊,近自淮甸,逺及川蜀,喧传万口,论说百端。或言京师正店,议置监官;夔路深山,当行酒禁;拘收僧尼常住;减刻兵吏廪禄;如此等类,不可胜言。而甚者至以为欲复肉刑。斯言一出,民且狼顾。陛下与二三大臣亦闻其语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又无其意,何恤於人言。”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人必贪财也,而後人疑其盗;人必好色也,而後人疑其*。何者?未置此司,则无其谤,岂去嵗之人皆忠厚,今嵗之人皆虚浮?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必也正名乎。”今陛下操其器而讳其事,有其名而辞其意,虽家置一喙以自解,市列千金以购人,人必不信,谤亦不止。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馀辈,求利之器也。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故臣以为,消谗慝以召和气,复人心而安国本,则莫若罢制置三司条例司。夫陛下之所以创此司者,不过以兴利除害也。使罢之而利不兴,害不除,则勿罢;罢之而天下悦,人心安,兴利除害,无所不可,则何苦而不罢? 陛下欲去积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议而後行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圣君贤相,夫岂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书熟议,不免使宰相,此司之设,无乃冗长而无名。智者所国,贵於无迹,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与文景,言贤者与房杜,盖事已立而迹不见,功已成而人不知。故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岂惟用兵,事莫不然。今所图者,万分未获其一也,而迹之布於天下者,若泥中之鬬兽。亦可谓拙谋矣。 陛下诚欲富国,择三司官属与漕运使副,而陛下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但恐立志不坚,中道而废,孟轲有言:“其进锐者其退速。”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後,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则不逹,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圣人,则此言亦不可用。书曰:“谋及卿士,至於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若违多而从少,则静吉而作凶。 今上自宰相大臣,既已辞免不为,则外之议论,断亦可知。宰相人臣也,且不欲以此自污,而陛下独安受其名而不辞,非臣愚之所识也。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效,茫如捕风,徒闻内帑出数百万缗,祠部度五千馀人耳。以此为术,其谁不能? 且遣使纵横,本非令典。汉武遣绣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宋文帝元嘉之政,比於文景。当时责成郡县,未尝遣使。至孝武,以为郡县迟缓,始命台使督之。以至萧齐,此弊不革。故景陵王子良上疏极言其事,以为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廹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唐中,宇文融奏置劝农判官使裴寛等二十九人,并摄御史,分行天下,招携户口,检责漏田。时张说、杨瑒、皇甫璟、杨相如皆以为不便。而相继罢黜。虽得户八十馀万,皆州县希旨,以主为客,以少为多。及使百官集议都省,而公卿以下,惧融威势,不敢异辞。陛下读之,观其所行,为是为否?近者均税寛恤,冠盖相望,朝廷亦旋觉其非,而天下至今以为谤,曽未数岁,是非较然。臣恐後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且其所遣尤不适宜。事少而貟多,人轻而权重。夫人轻而权重,则人多不服,或致侮慢以兴争;事少而貟多,则无以为功,必须生事以塞责。陛下虽严赐约束,不许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从其令而从其意。今朝廷之意,好动而恶静,好同而恶异,指趣所在,谁敢不从?臣恐陛下赤子,自此无宁岁矣。 至於所行之事,行路皆知其难。何者?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秦人之歌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何尝言“长我粳稻”耶?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遽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万一官吏茍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縻帑廪,下夺农时,堤防一开,水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於民?天下久平,民物滋息,四方遗利,盖畧尽矣。今欲凿空访寻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扰。 凡有擘画,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若官私格沮,并行黜降,不以赦原;若才力不办兴修,便许申奏替换。赏可谓重,罚可谓轻,然并终不言诸色人妄有申陈,或官私悞兴功役,当得何罪。如此,则妄庸轻剽浮浪奸人,自此争言水利矣。成功则有赏,败事则无诛,官司虽知其疎,岂可便行。抑退所在,追集老少,相视可否,吏卒所过,鸡犬一空。若非灼然难行,必须且为兴役。何则?格沮之罪重,而悞兴之过轻。人多爱身,势必如此。且古陂废堰,多为侧近冒耕,岁月既深,巳同永业。茍欲兴复,必尽追收,人心或摇,甚非善政。又有好讼之党,多怨之人,妄言某处可作陂渠,规壊所怨田产;或指人旧业,以为官陂。冒田之讼,必倍今日。臣不知朝廷本无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榖,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终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犹见燕晋之枣栗,岷蜀之蹲鸱,而欲以废五榖,岂不难哉?

麻烦纳,谢谢!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是什么意思

《书》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刘炫曰:"房,所舍之次也。集,会也。会,合也。不合则日蚀可知。或以房为房星,知不然者,且日之所在正可推而知之。君子慎疑,宁当以日在之宿为文?近代善历者,推仲康时九月合朔,已在房星北矣。"按,古文"集"与"辑"义同。日月嘉会,而阴阳辑睦,则阳不疚乎位,以常其明,阴亦含章示冲,以隐其形。若变而相伤,则不辑矣。房者辰之所次,星者所次之名,其揆一也。又《春秋传》"辰在斗柄"、"天策焞焞"、"降娄之初"、"辰尾之末",君子言之,不以为缪,何独慎疑于房星哉?新历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蚀在房二度。炫以《五子之歌》,仲康当是其一,肇位四海,复脩大禹之典,其五年,羲、和失职,则王命徂征。虞〈广刂〉以为仲康元年,非也。

《国语》单子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韦昭以为夏后氏之令,周人所因。推夏后氏之初,秋分后五日,日在氏十三度,龙角尽见,时雨可以毕矣。又先寒露三日,天根朝觌,《时训》"爰始收潦",而《月令》亦云"水涸"。后寒露十日,日在尾八度而本见,又五日而驷见。故陨霜则蛰虫墐户。郑康成据当时所见,谓天根朝见,在季秋之末,以《月令》为谬。韦昭以仲秋水始涸,天根见乃竭。皆非是。霜降六日,日在尾末,火星初见,营室昏中,于是始脩城郭、宫室。故《时儆》曰:"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理。"《麟德历》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见。至大雪而后定星中,日旦南至,冰壮地坼。又非土功之始也。

《夏历》十二次,立春,日在东壁三度,于《太初》星距壁一度太也。

《颛顼历》上元甲寅岁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维之首。盖重黎受职于颛顼,九黎乱德,二官咸废,帝尧复其子孙,命掌天地四时,以及虞、夏。故本其所由生,命曰《颛顼》,其实《夏历》也。汤作《殷历》,更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为上元。周人因之,距羲、和千祀,昏明中星率差半次。夏时直月节者,皆当十有二中,故因循夏令。其后吕不韦得之,以为秦法,更考中星,断取近距,以乙卯岁正月己巳合朔立春为上元。《洪范传》曰:"历记始于颛顼上元太始阏蒙摄提格之岁,毕陬之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营室五度。"是也。秦《颛顼历》元起乙卯,汉《太初历》元起丁丑,推而上之,皆不值甲寅,犹以日月五纬复得上元本星度,故命曰阏蒙摄提格之岁,而实非甲寅。

《夏历》章蔀纪首,皆在立春,故其课中星、揆斗建与闰余之所盈缩,皆以十有二节为损益之中。而《殷》、《周》、《汉历》,章蔀纪首皆直冬至,故其名察发敛,亦以中气为主。此其异也。

《夏小正》虽颇疏简失传,乃羲、和遗迹。何承天循大戴之说,复用夏时,更以正月甲子夜半合朔雨水为上元,进乖《夏历》,退非周正,故近代推《月令》、《小正》者,皆不与古合。《历》推夏时立春,日在营室之末,昏东井二度中。古历以参右肩为距,方当南正。故《小正》曰:"正月初昏,斗杓悬在下。"魁枕参首,所以著参中也。季春,在昴十一度半,去参距星十八度,故曰:"三月,参则伏。"立夏,日在井四度,昏角中。南门右星入角距西五度,其左星入角距东六度,故曰:"四月初昏,南门正。昴则见。"五月节,日在舆鬼一度半。参去日道最远,以浑仪度之,参体始见,其肩股犹在浊中。房星正中。故曰:"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八月,参中则曙",失传也。辰伏则参见,非中也。"十月初昏,南门见",亦失传也。定星方中,则南门伏,非昏见也。

商六百二十八年,日却差八度。太甲二年壬午岁冬至,应在女六度。

《国语》曰:"武王伐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旧说岁在己卯,推其朏魄,乃文王崩,武王成君之岁也。其明年,武王即位,新历孟春定朔丙辰,于商为二月,故《周书》曰:"维王元祀二月丙辰朔,武王访于周公。"《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而《管子》及《家语》以为十二年,盖通成君之岁也。先儒以文王受命九年而崩;至十年,武王观兵盟津;十三年,复伐商。推元祀二月丙辰朔,距伐商日月,不为相距四年。所说非是。武王十年,夏正十月戊子,周师始起。于岁差日在箕十度,则析木津也。晨初,月在房四度。于《易》,雷乘乾曰大壮,房、心象焉。心为乾精,而房,升阳之驷也。房与岁星实相经纬,以属灵威仰之神,后稷感之以生。故《国语》曰:"月之所在,辰马农祥,我祖后稷之所经纬也。"又三日得周正月庚寅朔,日月会南斗一度。故曰"辰在斗柄"。壬辰,辰星夕见,在南斗二十度。其明日,武王自宗周次于师所。凡月朔而未见曰"死魄",夕而成光则谓之"朏"。朏或以二日,或以三日,故《武成》曰:"维一月壬辰,旁死魄。翌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是时辰星与周师俱进,由建星之末,历牵牛、须女,涉颛顼之虚。戊午,师度盟津,而辰星伏于天鼋。辰星,汁光纪之精,所以告颛顼而终水行之运,且木帝之所繇生也。故《国语》曰:"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周氏出自天鼋;及析木,有建星、牵牛焉,则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是岁,岁星始及鹑火。其明年,周始革命。岁又退行,旅于鹑首,而后进及鸟帑,所以反复其道,经纶周室。鹑火直轩辕之虚,以爰稼穑,稷星系焉,而成周之大萃也。鹑首当山河之右,太王以兴,后稷封焉,而宗周之所宅也。岁星与房实相经纬,而相距七舍;木与水代终,而相及七月。故《国语》曰;"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也。自鹑及驷七列,南北之揆七月。其二月戊子朔,哉生明,王自克商还,至于酆,于周为四月。新历推定望甲辰,而乙巳旁之。故《武成》曰:"维四月,既旁生魄,粤六月庚戌,武王燎于周庙。"《麟德历》,周师始起,岁在降娄,月宿天根,日躔心而合辰在尾,水星伏于星纪,不及天鼋。又《周书》,革命六年而武王崩。《管子》、《家语》以为七年,盖通克商之岁也。

周公摄政七年二月甲戌朔,己丑望,后六日乙未。三月定朔甲辰,三日丙午。故《召诰》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于酆","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其明年,成王正位。三十年四月乙酉朔甲子,哉生魄。故《书》曰:"惟四月,才生魄。"甲子,作《顾命》。康王十二年,岁在乙酉,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故《毕命》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以成周之众命毕公。"自伐纣及此,五十六年,朏魄日名,上下无不合。而《三统历》以己卯为克商之岁,非也。夫有效于古者,宜合于今。《三统历》自太初至,朔后天三日。推而上之,以至周初,先天,失之盖益甚焉。是以知合于歆者,必非克商之岁。

自宗周讫春秋之季,日却差八度。康王十一年甲申岁冬至,应在牵牛六度。

《周历》十二次,星纪初,南斗十四度,于《太初》星距斗十七度少也。

古历分率简易,岁久辄差。达历数者随时迁革,以合其变。故三代之兴,皆揆测天行,考正星次,为一代之制。正朔既革,而服色从之。及继体守文,畴人代嗣,则谨循先王旧制焉。

《国语》曰:"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不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周初,先立春九日,日至营室。古历距中九十一度,是日晨初,大火正中,故曰"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也。于《易》象,升气究而临受之,自冬至后七日,乾精始复。及大寒,地统之中,阳洽于万物根柢,而与萌芽俱升,木在地中之象,升气已达,则当推而大之,故受之以临。于消息,龙德在田,得地道之和泽,而动于地中,升阳愤盈,土气震发,故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又先立春三日,而小过用事,阳好节止于内,动作于外,矫而过正,然后返求中焉。是以及于艮维,则山泽通气,阳精辟户,甲坼之萌见,而莩谷之际离,故曰:"不震不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君子之道,必拟之而后言,岂亿度而已哉!韦昭以为日及天庙,在立春之初,非也。于《麟德历》则又后立春十五日矣。

《春秋》"桓公五年,秋,大雩"。《传》曰:"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周历》立夏日在觜觿二度。于轨漏,昏角一度中,苍龙毕见。然则当在建巳之初,周礼也。至春秋时,日已潜退五度,节前月却,犹在建辰。《月令》以为五月者,《吕氏》以《颛顼历》芒种亢中,则龙以立夏昏见,不知有岁差,故雩祭失时。然则唐礼当以建巳之初,农祥始见而雩。若据《麟德历》,以小满后十三日,则龙角过中,为不时矣。《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十六年冬,城向。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冬,城向,书时也。"以岁差推之,周初霜降,日在心五度,角、亢晨见。立冬,火见营室中。后七日,水星昏正,可以兴板干。故祖冲之以为定之方中,直营室八度。是岁九月六日霜降,二十一日立冬。十月之前,水星昏正,故《传》以为得时。杜氏据晋历,小雪后定星乃中,季秋城向,似为太早,因曰:功役之事,皆总指天象,不与言历数同。引《诗》云"定之方中",乃未正中之辞,非是。《麟德历》,立冬后二十五日火见,至大雪后营室乃中。而《春秋》九月书时,不已早乎。大雪,周之孟春,阳气静复,以缮城隍,治宫室,是谓发天地之房,方于立春断狱,所失多矣。然则唐制宜以玄枵中天兴土功。

僖公五年,晋侯伐虢。卜偃曰:"克之。童谣云:丙之辰,龙尾伏辰,袀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々,火中成军。?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策,入尾十二度。新历是岁十月丙子定朔,日月合尾十四度于黄道。古历日在尾,而月在策,故曰"龙尾伏辰",于古距张中而曙,直鹑火之末,始将西降,故曰"贲贲"。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蚀。士文伯曰:"去卫地,如鲁地。于是有灾,鲁实受之。"新历是岁二月甲辰朔入常,雨水后七日,在奎十度。周度为降娄之始,则鲁、卫之交也。自周初至是,已退七度,故入雨水。七日方及降娄,虽日度潜移,而周礼未改,其配神主祭之宿,宜书于建国之初。淳风驳《戊寅历》曰:"《汉志》降娄初在奎五度,今历日蚀在降娄之中,依无岁差法,食于两次之交。"是又不然。议者晓十有二次之所由生,然后可以明其得失。且刘歆等所定辰次,非能有以睹阴阳之赜,而得于鬼神,各据当时中节星度耳。歆以《太初历》冬至日在牵牛前五度,故降娄直东壁八度。李业兴《正光历》,冬至在牵牛前十二度,故降娄退至东壁三度。及祖冲之后,以为日度渐差,则当据列宿四正之中以定辰次,不复系于中节。淳风以冬至常在斗十三度,则当以东壁二度为降娄之初,安得守汉历以驳仁均耶?又《三统历》昭公二十年,己丑,日南至,与《麟德》及《历》同。然则入雨水后七日,亦入降娄七度,非鲁、卫之交也。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蚀。史墨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谪。"《历》是岁十月辛亥朔,入常立冬。五日,日在尾十三度,于古距辰尾之初。《麟德历》日在心三度于黄道,退直于房矣。

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历》推置闰当在十一年春,至十二年冬,失闰已久。是岁九月己亥朔,先寒露三日,于定气,日在亢五度,去心近一次。火星明大,尚未当伏。至霜降五日,始潜日下。乃《月令》"蛰虫咸俯",则火辰未伏,当在霜降前。虽节气极晚,不得十月昏见。故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方夏后氏之初,八月辰伏,九月内火,及霜降之后,火已朝觌东方,距春秋之季千五百余年,乃云"火伏而后蛰者毕。"向使冬至常居其所,则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明是九月之初也。自春秋至今又千五百岁,《麟德历》以霜降后五日,日在氐八度,房、心初伏,定增二日,以月蚀冲校之,犹差三度。闰余稍多,则建亥之始,火犹见西方。向使宿度不移,则仲尼不得以西流未伏,明非十月之候也。自羲、和已来,火辰见伏,三睹厥变。然则丘明之记,欲令后之作者参求微象,以探仲尼之旨。是岁失闰浸久,季秋中气后天三日,比及明年仲冬,又得一闰。寤仲尼之言,补正时历,而十二月犹可以螽。至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蚀。以《历》考之,则日蚀前又增一闰,《鲁历》正矣。《长历》自哀公十年六月,迄十四年二月,才置一闰,非是。

战国及秦,日却退三度。始皇十七年辛未岁冬至,应在斗二十二度。秦历上元正月己巳朔,晨初立春,日、月、五星俱起营室五度。蔀首日名皆直四孟。朔退十五日,则闰在正月前。朔进十五日,则闰在正月后。是以十有二节,皆在盈缩之中,而晨昏宿度随之。以《颛顼历》依《月令》自十有二节推之,与不韦所记合。而颍子严之伦谓《月令》晨昏距宿,当在中气,致雩祭太晚,自乖左氏之文,而杜预又据《春秋》,以《月令》为否。皆非是。梁《大同历》夏后氏之初,冬至日在牵牛初,以为《明堂》、《月令》乃夏时之记,据中气推之不合,更以中节之间为正,乃稍相符。不知进在节初,自然契合。自秦初及今,又且千岁,节初之宿,皆当中气。淳风因为说曰:"今孟春中气,日在营室,昏明中星,与《月令》不殊。"按秦历立春,日在营室五度。《麟德历》以启蛰之日乃至营室,其昏明中宿十有二建,以为不差,妄矣。

古历,冬至昏明中星去日九十二度,春分、秋分百度,夏至百一十八度,率一气差三度,九日差一刻。

秦历十二次,立春在营室五度,于《太初》星距危十六度少也。昏,毕八度中,《月令》参中,谓肩股也。晨,心八度中,《月令》尾中,于《太初》星距尾也。仲春昏,东井十四度中,《月令》弧中,弧星入东井十八度。晨,南斗二度中,《月令》建星中,于《太初》星距西建也。《甄耀度》及《鲁历》,南方有狼、弧,无东井、鬼,北方有建星,无南斗,井、斗度长,弧、建度短,故以正昏明云。

古历星度及汉落下闳等所测,其星距远近不同,然二十八宿之体不异。古以牵牛上星为距,《太初》改用中星,入古历牵牛太半度,于气法当三十二分日之二十一。故《洪范传》冬至日在牵牛一度,减《太初》星距二十一分,直南斗二十六度十九分也。《颛顼历》立春起营室五度,冬至在牵年一度少。《洪范传》冬至所起无余分,故立春在营室四度太。祖冲之自营室五度,以《太初》星距命之,因云秦历冬至,日在牵牛六度。虞〈广刂〉等袭冲之之误,为之说云:"夏时冬至,日在斗末,以岁差考之,牵牛六度乃《颛顼》之代。汉时虽觉其差,顿移五度,故冬至还在牛初。"按《洪范》古今星距,仅差四分之三,皆起牵牛一度。〈广刂〉等所说,亦非是。鲁宣公十五年,丁卯岁,《颛顼历》第十三蔀首与《麟德历》俱以丁巳平旦立春。至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凡三百八十岁,得《颛顼历》壬申蔀首。是岁,秦历以壬申寅初立春,而《历》与《麟德历》俱以庚午平旦,差二日,日当在南斗二十二度。古历后天二日,又增二度。然则秦历冬至,定在午前二度。气后天二日,日不及天二度,微而难觉,故《吕氏》循用之。

及汉兴,张苍等亦以《颛顼历》比五家疏阔中最近密。今考月蚀冲,则冬至,上及牛初正差一次。淳风以为古术疏舛,虽弦望、昏明差天十五度而犹不知。又引《吕氏春秋》,黄帝以仲春乙卯日在奎,始奏十二钟,命之曰《咸池》。至今三千余年,而春分亦在奎,反谓秦历与今不异。按不韦所记,以其《月令》孟春在奎,谓黄帝之时亦在奎,犹淳风历冬至斗十三度,因谓黄帝时亦在建星耳。经籍所载,合于岁差者,淳风皆不取,而专取于《吕氏春秋》。若谓十二纪可以为正,则立春在营室五度,固当不易,安得顿移使当启蛰之节?此又其所不思也。

汉四百二十六年,日却差五度。景帝中元三年甲午岁冬至,应在斗二十一度。

太初元年,《三统历》及《周历》皆以十一月夜半合朔冬至,日月俱起牵牛一度。古历与近代密率相较,二百年气差一日,三百年朔差一日。推而上之,久益先天;引而下之,久益后天。僖公五年,《周历》正月辛亥朔,余四分之一,南至。以岁差推之,日在牵牛初。至宣公十一年癸亥,《周历》与《麟德历》俱以庚戌日中冬至,而月朔尚先《麟德历》十五辰。至昭公二十年己卯,《周历》以正月己丑朔日中南至,《麟德历》以己丑平旦冬至。哀公十一年丁巳,《周历》入己酉蔀首,《麟德历》以戊申禺中冬至。惠王四十三年己丑,《周历》入丁卯蔀首,《麟德历》以乙丑日昳冬至。吕后八年辛酉,《周历》入乙酉蔀首,《麟德历》以壬午黄昏冬至;其十二月甲申,人定合朔。太初元年,《周历》以甲子夜半合朔冬至,《麟德历》以辛酉禺中冬至,十二月癸亥晡时合朔。气差三十二辰,朔差四辰。此疏密之大较也。

关于奕字的古诗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群心动摇,众说纷扰。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赐物五十段。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魏知古所推荐的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来都名噪一时。

《正日临朝》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

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

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奉和崔尚书赠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苏颋

戏藻嘉鱼乐,栖梧见凤飞。

类从皆有召,声应乃无违。

美价逢时出,奇才选众稀。

避堂贻后政,扫第发前几。

出曳仙人履,还熏侍女衣。

省中何赫奕,庭际满芳菲。

吏部端清鉴,丞郎肃紫机。

会心歌咏是,回迹宴言非。

北寺邻玄阙,南城写翠微。

参差交隐见,仿佛接光辉。

宾序尝柔德,刑孚已霁威。

巨源林下契,不速自同归。

《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苏颋

奕奕轻车至,清晨朝未央。

未央在霄极,中路视咸阳。

委曲汉京近,周回秦塞长。

日华动泾渭,天翠合岐梁。

五丈旌旗色,百层枌橑光。

东连归马地,南指斗鸡场。

晴壑照金戺,秋云含璧珰。

由余窥霸国,萧相奉兴王。

功役隐不见,颂声存复扬。

权宜珍构绝,圣作宝图昌。

在德期巢燧,居安法禹汤。

冢卿才顺美,多士赋成章。

价重三台俊,名超百郡良。

焉知掖垣下,陈力自迷方。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李白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伯。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从幸香山寺应制》沈佺期

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峨峨连翠云。

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

旃檀晓阁金舆度,鹦鹉晴林眊分。

愿以醍醐参圣酒,还将祇苑当秋汾。

《寄院中诸公》孟郊

奕奕秋水傍,駸駸绿云蹄。

月仙有高曜,灵凤无卑栖。

翠色绕云谷,碧华凝月溪。

竹林递历览,云寺行攀跻。

冠豸犹屈蠖,匣龙期剸犀。

千山惊月晓,百里闻霜鼙。

戎府多秀异,谢公期相携。

因之仰群彦,养拙固难齐。

《赠剑客李园联句》孟郊

天地有灵术,得之者惟君。

筑炉地区外,积火烧氛氲。

照海铄幽怪,满空歊异氛。

山磨电奕奕,水淬龙蝹蝹。

太一装以宝,列仙篆其文。

可用慑百神,岂惟壮三军。

有时幽匣吟,忽似深潭闻。

风胡久已死,此剑将谁分。

行当献天子,然后致殊勋。

岂如丰城下,空有斗间云。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罗隐

多病无因棹小舟,阖闾城下谒名侯。

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袴讴。

早说用兵长暗合,近传观稼亦闲游。

须知谢奕依前醉,闲阻清谈又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