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政策的含义_鸵鸟政策是大忌是什么意思
1.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2.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
3.2021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解释型综合分析如何作答
奥林匹克
古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民间传说,为古奥运会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有关古代奥运会的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功夫便扫干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国王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故事则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实际上,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古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
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2)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开始衰落。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随后亚历山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3)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运会由衰落走向毁灭。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8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的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就这样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了,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古代奥运会比赛日程和项目
古代奥运会从第1届起, 决定每4年举行1次, 每届只举行1天。随着比赛项目的不断增多, 从第22届古代奥运会开始, 组织者决定将比赛时间改为3天, 加上开幕式、闭幕式及庆典活动, 整个会期为5天。竞赛项目增多为:五项全能(铁饼、标枪、跳远、角力、跑步)、拳击、摔跤、战车赛跑、赛马等。
古代奥运会自公元前776年第1届至公元前394年共举办了293届, 都是在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场举行。比赛场建在阿尔菲斯河谷北面的小丘旁。小丘经过修整成为看台,最初可容纳2万观众, 后扩大到4.5万人, 并设有160个贵宾席。比赛场长212米, 宽32米, 跑道长192.25米, 表面未经特殊处理, 起跑处铺大理石。赛场西南部有练习场, 用石柱廊围起 ,形成一院落。一侧建会议厅、更衣室和浴室等。这里还有一个770米×320米跑马场, 供赛马和马车比赛用。
古代奥运会处罚规则
古代奥运会的比赛规则十分严厉,违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表现了他们的荣辱感。古希腊人认为,奥运会是神圣的,光明正大地取胜才是最光荣的。反之,则是对神圣事业的亵渎。
古代奥运会对弄虚作假者深恶痛绝。第90届古代奥运会上,一个名叫利哈斯的选手获得了冠军,他自称是斯巴达人,但经核实,他是另一个城邦的人,于是被取了名次。古代奥运会对于行贿受贿者更是严惩不贷,不仅要剥夺冠军的称号,还要罚重金以警世人,罚金则用于雕刻宙斯像。第98届古代奥运会上, 一拳击运动员因买通另外3名敌手取胜,结果4人皆被罚重金。古代奥运会的组织者用这4人的罚金雕刻了4尊宙斯像,其中一尊还刻上以下警句:奥林匹克的胜利不是可用金钱买来的,而需依靠飞快的两脚和健壮的体魄。
古代奥运会特色
古代奥运会有三大特色。第一, 古代奥运会是以祭神为主,内容丰富多彩, 是形式多样的全希腊综合盛会。包括祭祀天神宙斯,朝拜、祝寿众神、诗人朗诵作品演说家发表祝词、开展集市贸易等活动, 体育竞技仅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第二古代奥运会是希腊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它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 减少和制止战争的积极作用, 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三,由古希腊的风俗习惯、艺术风格、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等因素决定, "赤身运动"是它的一大特色。比赛时, 要求的运动员全身涂上橄榄油, 以使身体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 , 肌肉更富有弹性 ,更加显示出运动员健美的体态 ,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另外, 古希腊奥运会的规则规定:禁止女子参加和参观比赛,违反者要受到极刑处置。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奥运会的大部分比赛项目,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要求运动员赤身进行比赛,妇女到场有伤风化。二是古希腊的体育竞技 , 是宗教庆典内容之一, 是不允许妇女出席的。据说, 最初的古代奥运会参赛运动员是披着兽皮衣服进行比赛的。在一次比赛中 ,一身披狮子皮的选手, 不慎将狮子皮脱落到地上, 他顿时变成赤身, 可他并未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比赛。最后, 击败了对手, 夺得了橄榄冠。在这次意外的"事故"中, 人们发现更能体现肌肉的健美 , 领略到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于 是规定以后一律进行赤身比赛。
赤身运动是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独到之处,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历史上所说的"力的时代"就是指这一时期。这在古希腊雕塑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均有所反映,他们的作品刻画的都是赤身的人物。当时,肌肉发达,|健壮有力,被人们公认为是美的象征。
古代奥运会授奖仪式
古代奥运会的授奖仪式庄严而隆重。授奖台设在宙斯像前,橄榄冠放在一个特制的三脚台上。授奖时,先由报导官宣布运动员的姓名、比赛成绩、所属的城邦及运动员父母的名字。然后由司仪把优胜者领到主持人面前, 主持人起身, 将橄榄冠从三脚台上取下来, 给优胜者戴上。这时, 观众唱歌、诵诗、奏乐、欢呼,并向运动员投掷鲜花。古奥运会对获胜运动员的奖励, 虽曾多次改变,但原则都是着重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也有, 但相当微薄。
以橄榄枝作为古代奥运会的精神,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象征, 寓意深刻, 影响久远。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是雅典保护神雅典娜带到人间的, 是神赐予人类和平与幸福的象征,因此用橄榄枝编织的橄榄冠是最神圣的奖品, 能获得它是最高的荣誉。据说,用于编织桂冠的橄榄枝必须得由一个双亲健在的12岁儿童, 用纯金刀子从神树上割下来, 然后精心编制。
在奥林匹亚举行的授奖仪式结束后,优胜者便可陆续还乡。这时, 各城邦还将为他们的优胜者凯旋归来而组织盛大的庆典活动。后来希腊还规定免去优胜运动员对国家的义务,在剧场或节日盛会上为他们设置荣誉座位, 个别城邦还发给有功绩的运动员终身津贴。
古代奥运会的圣火
古代奥运会召开前,依照宗教规定人们聚集在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前,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从祭坛点燃火炬,然后奔赴希腊各个城邦。火炬手高举火炬,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火炬像一道严格的命令,有至高无上的的权力,火炬到哪里,哪里的战火就熄灭了。即使是在激烈厮杀的城邦也都纷纷放下武器,神圣休战开始了。希腊又恢复了和平的生活,人们忘记了仇恨, 忘记了战争, 都奔向奥林匹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亚(Olympia)位于希腊首都雅典西南300公里的丘陵地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阿尔菲奥斯河北岸(距洞口16公里)。自18世纪始,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接连不断地来到奥林匹亚考察和寻找古代奥运会遗址。1766年,英国人钱德勒(C.Chandler)首次发现了宙斯神庙的遗址。此后,经大批德国、法国、英国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对奥林匹亚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勘查、发掘,至1881年取得了大量有关古代奥运会的珍贵文物和史料。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后,因有部分余款,国际奥委会决定用这笔款项继续对奥林匹亚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并复原了体育场。
遗址东西长约520米,南北宽约400米,中心是阿尔提斯神域,是为宙斯设祭的地方,从发掘资料看,长仅200米,宽175米。神域内的主要建筑是宙斯神庙和赫拉神庙,此外还有圣院、宝物库、宾馆及行政用房等。最早的建筑物可上溯到公元前2000-前1600年,其中尤以位于中部的宙斯神庙(约公元前460年建)最著名。该神庙长约66米,宽30米,东西两端各有6柱,南北两面各有13柱,取多里安柱式,皆以石料精制。其东西两山墙上的群像, 表现了希腊英雄帕罗普斯在奥林匹亚赛车和希腊人与半人半马怪兽斗争的神话故事,是早期古典雕刻的代表作。约作于前5世纪后半叶的宙斯巨像,用黄金、象牙镶嵌,传为古典雕刻大师菲迪亚斯(Phidias)所作,是古希腊极盛时期雕塑的代表,极为宏伟精美,被希腊人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神域东北侧为体育场,四周有大片坡形看台,西侧设运动员和裁判员入场口,场内跑道的长度为210米,宽32米。它与附近的演武场、司祭人宿舍、宾馆、会议大厅、圣火坛和其他用房等共同构成了竞技会的庞大建筑群。现遗址上建有奥林匹克考古学博物馆,馆内藏有发掘出士的文物,包括大量古代奥运会的比赛器材和古希腊武器甲胃等。
现代奥运会的圣火都在奥林匹亚点燃,她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之一。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回家”之际,国际奥委会决定,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铅球比赛放在奥林匹亚体育场举行,这也是在2500年之后,人们首次有机会在奥林匹亚重温奥运会之梦
大学生应该做什么
1、鸵鸟政策释义:指不敢正视现实的政策(据说鸵鸟被追急时,就把头钻进沙里,自以为平安无事)。
2、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是根据鸵鸟的习性而来。据说鸵鸟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把头埋到沙子里,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了,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露在外面,更加引人注目。鸵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
大学生在大学可以做许多事情,比如学好专业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考取证书,增加自己的技能本领;培养兴趣爱好,生活不再乏味无聊;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目标……
一、学好专业知识。大学生究其根本还是学生,而学生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况且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更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游刃有余。如果宿舍环境不适合学习,可以去图书馆、自习室等安静的地方学习。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自律,养成自律这个好习惯对以后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经常去图书馆,不要贪恋宿舍的温床。一般情况下,一个大学学习氛围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在图书馆,可以安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
二、考取证书。当今社会,证书的多少和含金量成为了评判一个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证书越多,含金量越高,就代表学习能力越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考取一些证书,证书越多,以后在找工作时的选择也就越多。
三、培养兴趣爱好。在大学期间,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是对自己职业领域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这样在大学期间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思路,在解决问题时也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余地。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兴趣,要培养兴趣,有了兴趣,就应该好好培养,要将兴趣转化为自己的特长。
四、做好职业规划。我们上大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上学来“就业”。所以,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就业途径有很多,如果善于经营,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如果想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选择考公务员或者老师;如果有志继续深造,可以考虑去考研或者出国留学。
最后,我想说,大学生可以做的当然不止我上面提到的四点,但上面这四点是大学生应该做到的,只有如此,在毕业以后才不会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在找工作时才不会因为没有证书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落选,在面试时才不会因为没有兴趣爱好当作特长来展示而错失机会……
2021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解释型综合分析如何作答
众所周知,关于日本人及其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首推徐福东渡的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半岛,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携带众多器物、食品、农作物种子等,渡海求仙。徐福一行,抵达日本岛,遂滞留不归,华夏文明、文化与科学技术由此而植入日本,并促成日本由绳纹式文化时代进入到弥生式文化时代。
不过,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编,1962年)。
我愿意指出的是,历史上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活动,并不限于一次,而且也不限于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才开始。事实上,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明确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根据上述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并且能够解读的远古信息来说,华夏居民向日本岛迁徙的重大活动,至少有如下数次。
一 、帝禹时代的迁徙活动:对东海岛屿的考察
我在《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待出版)、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专著中指出,《山海经•五藏山经》乃是帝禹时代(公元前2200年)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中《东山经》的第三条考察路线,记述的是今日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当时尚被海水淹没),以及东海的一系列岛屿,它们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岛、济州岛、福江岛、下甑岛、鹿儿岛、琉球群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缩印在《经典图读山海经》的扉页)。
显然,帝禹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动),不能排除伴随有华夏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的可能。
二 、黄帝时代的迁徙活动:流动的岛屿
我在1983年撰写《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一书时,指出远古神话传说是人类在发明并广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载体之一。其中,远古传说是对那个时代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记录,远古神话则是当时的人及其后世的人对远古传说记录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利用信息传输学、符号学、密码解读学的原理,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信息解读和复原再现,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为此,我曾经专门研究过符号学,出版有《符号之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生活中的神妙数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专著。
1 、神兽白泽的传说
《轩辕本纪》记有神兽白泽的故事:“(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白泽图相当于民族或部落分布图(包括动物分布图),显然也是有其实用价值的。与此同时,该传说表明,黄帝活动的范围曾经抵达东海之滨。由于黄帝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部落分布非常感兴趣,因此不能排除黄帝族有越海考察和迁徙的可能性。
2 、流波山的传说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流波山之名很像是海上大冰山,古代北冰洋的冰山有可能解体并穿过白令海峡,漂移至我国东海或太平洋西部,《列子•汤问》五仙山的传说或亦与此现象有关。据此,所谓苍身无角一足之夔牛,有可能是指海豹、海狮、海牛之类生活在冰山上的动物,这些动物四足退化而尾部发达,远看即“一足”。至于夔牛“出入必风雨,其光如日月”者,则可能与模拟捕捉夔牛的巫术仪式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古人乘坐冰山迁徙的可能性,我曾撰写《乘冰山漂游世界的中国人》一文,并发表在互联网论坛上。该文指出,大冰山上有淡水、有食物(海豹等动物)、食物可长期储存不腐败(冰山低温保鲜),而且不怕风浪,是一种比当时人造筏舟更可靠的越洋载体。至于冰山来源,既包括北冰洋来的冰山,也包括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生成的冰山。
3 、东海五座仙山的传说
许多人都知道《列子•汤问》记录的东海五座仙山的故事,并把它当成虚构的文学创作。其实,所谓“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实际上描述的正是居住在巨大冰山上的人,及其所遇到的问题。此后海神派15只巨鳌轮番驮着五座仙山,巨鳌又被龙伯大人钓走,结果“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云云,则是冰山消融沉没、乘冰山漂游者被迫迁徙的写照。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仍然有人在寻找海上飘浮着的仙山“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并相信“诸仙人及不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形成了独特的仙岛文化现象。由此可知,远古时期有人乘冰山漂游的故事,一直被流传下来,并极大地激发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神仙观念。事实上,在世界各民族中,唯独中国古人孜孜以求,试图与神仙(实际上包括远方异族)进行亲密接触,这应当与唯独中国古人曾经乘冰山远游的经验不无关系。据此可知,秦始皇是看到上述这些文献记载,才相信了方士的说辞。
综上所述,黄帝时代的自然环境与今日有很大的差异,当时中国沿海上漂浮着大量的冰山,冰山上有许多动物,人们为了捕获冰山上的动物而登上冰山,其中有一部分人随冰山漂游到东海诸岛屿(包括日本列岛)以及更远的地方。
三 、炎帝时代的迁徙活动:女娃游于东海
1 、精卫填海的传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漳水在安阳殷墟以北的地方向东流入黄河,漳水的上游有两个支流,分别称之为清漳水和浊漳水,发鸠山当在此地不远。《山海经》全书中,只有《北山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提及炎帝,但是都没有直接记述炎帝的事迹,而只是记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经》记述的帝女名曰女尸,以及帝女之桑的故事,她们可能也是炎帝后裔。
在华夏民族的古老记忆里,炎帝有三种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称赤帝,《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二是神农,即农作物和草药的发明者。其三是与黄帝争夺天下的部落联盟首领,即此处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部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所谓“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所谓“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们装扮成精卫鸟,举行巫术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地投入东海,以期将海水堙平,恢复往日的美好家园。因此,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打开东亚大陆架海底高度图,不难发现,当海平面降低100米的时候,我国东海(包括渤海、黄海)的大陆架绝大部分都将出露为陆地,其边缘可以与朝鲜半岛接壤,距离日本列岛的九州岛、本州岛,大约也就只有100公里之遥。
在这种情况下,炎帝族的女娃部落向东海之滨的迁徙,不仅仅能够在出露为新陆地的大陆架垦土拓荒,同时也有机会登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有鉴于此,当海平面重新上升,东亚大陆架重新被淹没的时候(7400年前,海岸线西进至今天的京广铁路线一带),所谓女娃“逆而不返”,应当只是女娃部落退回到太行山的那一部分族人的说法。也就是说,女娃部落的另一部分族人,可能并没有遭到灭顶之灾,而是迁徙定居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其它东海岛屿上。
2 、炎帝族的发祥地
讨论炎帝族迁徙的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炎帝族的发祥地究竟在哪里?遗憾的是,由于远古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畸变和缺失,关于炎帝族的发祥地,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为此,我近年陆续撰写若干文章,探讨炎帝族发祥地的问题,例如《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河套:中华文明(黄河文明)的摇篮》、《姬水姜水何处寻》、《炎帝从山顶洞走出》等等。
上述文章认为,炎帝族发源于流经今日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的桑乾河流域,其势力所及,可达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吕梁山山脉(蚩尤族的发祥地)、辽河流域(包括著名的牛河梁女神),以及更东、更南的地方。
具体来说,当一万余年前海平面下降、东亚大陆架出露为陆地时,炎帝族的一部分族群受到新土地的诱惑,举族向新的东海之滨迁徙,其中留下信息记忆的就包括女娃部落。当冰期结束,地球气温回升,海平面亦随之上升,原本出露为陆地的东亚大陆架又重新被海水淹没,甚至连原本是陆地的华北平原也被海水淹没(大约在七八千年前),居住在上述地区的炎帝部落,一部分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定居,一部分遭到灭顶之灾,还有一部分则退回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燕山、太行山一带,甚至更西更远的地方,从而与黄帝族发生了争夺生存地的长期冲突、战争,并最终导致了炎帝族与黄帝族的交流与融合。当然,也有一些炎帝族人被迫向南方迁徙,但最终他们仍然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知识界有一部分人,因“羌”与“姜”的字形相近,便误以为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羌族就是炎帝族的后裔,并由此而认为炎帝族发源于我国西部地区。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姜”与“姬”原本都是地名,而在中国象形文字里,原初的地名用字,多数都具有地图的性质;也就是说,“姜”的初意,并不是“羊”,“姜”描述的乃是桑乾河的地形地貌。同理,“姬”描述的是河套的地形地貌(黄帝族发祥地在河套地区,昆仑丘即鄂尔多斯高原),“河”描述的是今日黄河从托克托南下至潼关再直角转向东入海的河道地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炎黄交战的古战场会发生在河北省北部的涿鹿、北京市北部的延庆一带。
值得注意的是,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一书中说:“认识到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如果苏先生熟悉远古神话传说的信息载体价值,那么他应该会意识到,燕山南北长城(东西延伸)地带正是炎帝族的发祥地(这里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区),而炎帝族与黄帝族的交融,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华民族)形成的核心。
四 、太阳女神:日本人对自己民族渊源的记忆
《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作者大林太郎(日)介绍日本学者的神话学研究观点:“日本神话主要是各个氏族为了说明并证明本氏族的由来和谱系而传承下来的”、“尤其以天皇为中心的皇室集团更进一步推进了日本神话的体系化”、“《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所记载的神话,与其是说反映了八世纪的社会,倒不如说是更好地反映了神话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的社会”、“据《日本书记》记载,辛酉年(注:公元前660年,即中国的周惠王十七年)春正月庚辰朔日,神武天皇在僵(笔者注:此字应为木字旁,因电脑缺字而代用,下同)原宫即位”、“我们对于那些作为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子孙的日本统治者的传说是很熟悉的。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倭的使者对高祖说:‘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证,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务,委我弟。’”
柳田国南(日)在《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中指出:“能象日本人这样重视传说,而且好坏都受其影响的民族,是很稀有的”、“出乎意料之外,它们(传说)多数保持着旧有的原貌。古来的模样,消失的并不多”、“我们不能把传说同正史混同起来•••同时又必须从史料价值方面,对传说给以高度的评价”、“我们只希望,大张旗鼓研究传说的一天,早日到来!”
德国学者维尔纳•施泰因在《人类编年纪事•政治和军事分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一书中也指出:“公元前660年,日本传说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作为日本立国纪元的开始(在日本,天皇被视作太阳神的后裔)。”
五 、太阳女神的原型就是炎帝及其女儿DD女娃
1 、太阳女神天照大神
日本人记忆中的民族远祖,是太阳女神天照大神。那么,她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一般来说,可以有两个答案。其一,从华夏大陆迁徙定居在日本岛的远古部落,看到太阳从海洋升起,逐渐产生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并最终形成自己是太阳女神的子孙的观念。其二,在迁徙日本岛之前,这些从华夏大陆来的居民,就已经有了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由于他们当时仍然处于母系社会,因此他们崇拜的太阳神乃是太阳女神。对比之下,第二种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2 、炎帝是太阳神和农神
炎帝的“炎”字,从字形字义来说,它代表着火(许多古老的民族都认为火是太阳的一部分),代表着烟(用火的一个前提技术,就是要能够有效地把烟和一氧化碳排出洞外或室外),代表着太阳。因此,炎帝又被称之为赤帝,而火神亦成为他的属臣。据此可知,炎帝族应当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炎帝具有太阳神的神格。
炎帝又称神农、烈山氏,是中国先夏时期最著名的农神,最早把火用于开辟农田。在日本的远古传说里,也称太阳女神曾管理天上的稻田,并把稻种给了天皇的后裔去耕种。此外,至今日本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火把节的习俗,应该源于古老的刀耕火种。
3 、女娃是太阳女神
如果炎帝是太阳神,那么炎帝的女儿女娃,在母系社会中,就理所当然地是太阳女神。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补充其它的证据。其一,女娃化为精卫鸟,而太阳在中国(包括世界其它民族)远古观念里也是由鸟来驮运的,或者就是鸟的化身,例如三足乌、金鸟。其二,女娃的“娃”字里的“圭”字符,其原初象形意义指的是一种测定太阳升起高度的天文仪器,即中国最早的圭表,它的结构是在树干或直木上装有若干横木条,《山海经》里称之为“柜格之松”,由于这种观测方法容易损伤眼睛,后来才改进为观测太阳的影子长度(日晷、量天尺)。据此可知,女娃的名称,已经表明她的职责是观测太阳的运行,原初她也就具有太阳女神的神格。
3 、僵原宫
值得注意的是,神武天皇在“僵原宫”即位,而“僵”与“姜”同音。众所周知,在中国早期文字里,同音的字往往有着共同的原初含义,因此它们彼此可以相互替代。据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僵原宫”原本应当是“姜原宫”。有趣的是,“姜”正是炎帝族的自称,因为他们发祥于姜水流域。更有趣的是,“姜原”是中国先夏时期著名的母系部落,其血缘来源于炎帝族,她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农业神后稷(发祥地在黄河河套的后套一带),亦即周人的父系祖先。
4 、炎帝原本是太阳女神
熟悉中国先夏史文献资料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对炎帝和黄帝的了解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远古传说和古代典籍里,黄帝有正妃嫘祖,次妃嫫母,以及二十五个儿子。对比之下,炎帝的后裔却较少,而且还多是女儿。《山海经•北山经》记述有炎帝少女“女娃”,《列仙传》卷上则记有炎帝少女向赤松子学仙“亦得仙具去”,袁珂先生认为此炎帝少女非化为精卫鸟的炎帝少女女娃。《山海经•中山经》还记有帝女桑、帝女尸的传说,相传她们亦是炎帝(赤帝)的女儿。
《国语•鲁语上》记有烈山氏的儿子名“柱”,通常认为烈山氏乃炎帝之号,也就是说“柱”是炎帝之子。此外,《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炎帝之孙灵契及其后裔互人,《海内经》记有炎帝之孙伯陵及其后裔鼓、延、殳。
炎帝的妻子则仅见于《山海经•海内经》所述(《帝王世纪》、《古史考》的有关内容均本此经为说)。《海内经》称炎帝之妻是生活在赤水之畔的听夭,其子有炎居,炎居的后裔依次有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后土、噎鸣,以及十二岁。
对此,一个比较合情合理的解释是,黄帝族先于炎帝族进入父系社会,而炎帝族则长期处于母系社会(炎黄之战黄帝取胜,可能与此有关),也就是说炎帝实际上原本是炎帝族的女性酋长。由于炎帝同时具有太阳神的神格(即太阳神的人间代表),因此炎帝亦即太阳女神。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炎帝的女儿女娃,也具有太阳女神的神格(详情可参阅笔者《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一文)。
5 、精卫填海与日本人的性格
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从一个侧面记录或反映了女娃部落的一种鲜明性格,即不屈不挠,或者更准确说是不依不饶。如果说大和民族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的话,似乎可以归结为不依不饶,也可以说是缺少宽容。那么,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许多人都归结为日本人居住在资源匮乏的岛国,于是便形成封闭自怜又自尊的岛国心理。其实,日本的海岸线长度在世界上属于前列,日本的海洋国土非常广阔,而海洋资源比起穷山恶水、荒漠戈壁等不毛之地,远要丰富的多。因此,日本人的性格,应当有着更古老的渊源。
6 、周室典籍神秘失踪
如果不是周室典籍在公元前516年神秘地失踪,我们今天应该能够见到更多的文献资料,记录着中国的商朝、夏朝以及先夏史的信息,其中亦包括中国人向日本列岛迁徙活动的记载。根据我的研究,当年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有可能把周室典籍秘藏在南阳一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老子隐迹》一书的有关内容(王红旗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
7 、日本人为什么自称和族
关于日本人自称和族(大和民族)的来源,《辞海》注谓:大和,日本之别称,简称和,本畿内五国之一,在今奈良县辖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义甚多:《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释为:温和,和谐,讲和,古代车上的铃铛,古代军队的营门,棺材两头的板,两数相加之数,衣带,跟随,相同,连,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着唱,诗词的一种格式,和牌(麻将术语),和泥,和药,量词(煎药的次数)。《辞海》(中华书局)解释为:相应也,平也,调也,解也,不刚不柔曰和,心不争也,温也,与也,小笙也,军门也,铃名,棺题曰和,和数,日本之别称,姓氏,声相应也,调合也,和味也。综上所述,“和”的本义为相应,它是形声字,意为声相呼应。
“和”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们是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官职。羲和的“羲”字,与“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着共同的族意渊源(伏牺,亦称伏羲、羲皇,可能也与天文观测有关)。《尧典》记有天文总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别观测四方、四时、四季,他们是:羲仲(东,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据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随意(四时相应),羲和即日出日落、春来秋往,而日本人自称和族,当亦有着上述天文历法渊源,只是恐怕今天的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罢了。
六 、学术观点的影响力超越学术本身
21世纪伊始,日本学者与蒙古国学者合作,试图通过对蒙古人与日本人的基因相关程度,来找出日本人源于蒙古人的基因证据。在此之前,日本学者曾花了许多努力,试图从中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以及藏族那里,找出日本人基因来源的线索。
为什么日本人不从“一衣带水”的中国去追寻自己的基因渊源?显然,这是因为日本人不敢正视自己是炎帝的后代,他们回避说是日本人是中国人(汉族)的后代(准确说是有着共同的祖先)。为此,他们宁可从蒙古人、云南少数民族、藏族里,寻找他们祖先的基因。
事实上,学术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在学术范围之内的;而学术观点的影响力,从来也都是超越学术领域之外的。例如,欧洲古人类学者热衷于从非洲寻找人类的祖先,而对中国大陆的古人类化石(参阅附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却采取了“鸵鸟政策”或“狐狸吃葡萄政策”,其心理症结就在于,欧洲人不愿意承认人类起源于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大陆),为的乃是避免形成尊崇中国人的客观事实。与此类似的是,美国学者也不愿意研究中国人迁徙美洲的历史。
有鉴于此,我的这篇文章《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在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界,甚至在国际政治格局上,都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及其广泛的效应。
1 、估计美国人及其美国学者,不大会喜欢“日本人是炎帝后代”的学术观点。这是因为,如果日本人认祖归根,有可能促成日本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的更紧密合作,日本人的眼球将更多地从美国转向中国;而一旦日本与中国构成文化心理联盟(有可能类似英国人与美国人的情况),其实力足以向美国叫板,足以与美国平分太平洋,足以遏制美国一霸独大的发展野心。
2 、可以估计到的是,在一个时期里,日本人会处于承认还是否定“日本人是炎帝后代”的矛盾之中。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日本人会接受这个事实。这是因为,其一、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华夏文明情结,可能会由此而重新点燃。其二、日本的天皇家族没有理由不尊重自己民族基因来源的真实信息。其三、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新的文明崛起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复兴并将再度辉煌,承认日本人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基因来源,不再成为日本人的心理障碍。其四、由于长期屈从美国,受制于美国,这已经对日本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为此他们渴望能够抬头,能够与美国平起平坐。
<!-- shwc end -->综合分析题目一直是考生们在考试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对一句话或一个词进行含义的解释往往是考察的重点。在此类题目做答中,考生以总分总的思路作答,第一步往往在于怎么问怎么答,根据题目设问,整体解释这句话含义。但现实作答实际中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解释这句话。接下来就帮大家梳理下在解释型综合分析作答中的第一步,总体解释的具体方法。
一、关注需解释的这句话出处前后的句子
出处前后往往有关于需解释的这句话语义相关的内容。例如,某试题中需解释“积极的治理与防范总是胜过消极的躲避”,在出处材料中提到:
“实践早已证明,疏导总是胜过堵塞,积极的治理与防范总是胜过消极的躲避,在一个开放和谐的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不能采取“鸵鸟政策”。随着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出现了各类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公共管理部门理应有更为积极、灵活和务实地应对。”
出处前后句子说明,“积极的治理的防范”“消极的躲避”均是围绕公共管理在展开,“积极的治理的防范”胜过“消极的躲避”,说明公共管理中心用积极应对,不应消极躲避,所以“消极躲避”可借用后文中“鸵鸟政策”来解释,“积极的治理的防范”则可借用后文中所提到的“积极、灵活和务实的应对”。所以这句话可解释为“公共治理过程中不应采取‘鸵鸟政策’,而应积极、灵活和务实地应对”。
二、重点解释句子中难以理解的关键词
解释关键词含义,保持原有句式不变的情况下,替换关键词语义。例如在2015陕西省考中曾要求解释“我能够有今天就是因为我读书少”。分析这句话,发现难以理解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有今天”“读书少”,通过整个材料阅读分析后发现,作者的“有今天”实际是成功的今天,“读书少”则是指梳理归零思想。替换关键词语义,这句话的含义可解释为“我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我树立了归零思想”。
三、句子语义较为简单时直接用自己的话语转述
例如2015年山东B卷中要求解释“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势在必行”。这句话的含义启示并不难理解,本质就是要求中国企业重视自主品牌的打造,所以在解释中能够体现这种语义即可。可解释为“中国企业应摒弃贴牌生产的老路,注重自主品牌的打造”,也可解释为“这句话强调了打造自主品牌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等。
无论哪种解释方式,重点需把握题干需解释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需结合材料认真分析,把句子的核心本质点明,将句子解释到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