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来复_七日来复什么意思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七日来复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1.宋江手下的兄弟为何会遭人离间,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七日来复_七日来复什么意思

宋江手下的兄弟为何会遭人离间,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之前,我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余万春著)第一百一十八回,吴用、公孙胜联合用聚兽阵成功在汶河渡小胜官军,但吴用却在关键时刻生病,令梁山错失了攻占蒙阴的机会。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一百一十九回“徐虎林临训玉麒麟,颜务滋力斩霹雳火”,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就在吴用等在汶河渡与陈希真等相持之时,卢俊义在梁山被新任郓城县知县打败。原来新任知县就是徐槐,他和任森、李宗汤、韦扬隐、颜树德被朝廷派到山东赴任,正值郓城县知县空缺,但没人敢去,徐槐便自告奋勇前去。徐槐到任后,经过一番整顿,郓城县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兵强马壮,成为了梁山一个新的劲敌。由于梁山属于郓城县县境,徐槐带着李宗汤前往梁山大寨,训斥卢俊义等是假忠义,竟然驳得卢俊义哑口无言,差点被他说降。

       徐槐还给梁山下了最后投降期限,到了规定时间,徐槐引领人马直接征讨梁山,卢俊义等先前已得知颜树德是秦明的表兄,于是把霹雳火秦明调回,希望能劝其归顺。两军交战时,徐槐假意让颜树德、任森演戏,装成秦明和他们事前已经商量好要投降的样子,卢俊义等竟然真的相信秦明要投降官军,第二日两军在导龙冈对阵,徐槐引诱秦明一人杀上山冈,将梁山兵马阻挡在冈下,本以为秦明会趁势投降,没想到秦明宁死不降,和颜树德死战不休,最终在任森的帮助下,颜树德杀死了秦明,卢俊义等最终醒悟秦明并没有叛变之心,但为时已晚,梁山大败,徐槐等得胜回郓城县。

       此回是徐槐势力与梁山的第一次正式交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徐槐势力是《荡寇志》中最终剿灭梁山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徐槐,官军和梁山的战争不知还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正是因为徐槐等在郓城县的突出表现,犹如一把尖刀插在了梁山的心口上,使得梁山的覆亡进程急剧加快。

       在小说中,虽然最终攻破梁山大寨的是张叔夜、云天彪、陈希真等人,但论灭梁山的首功其实应该是给徐槐的,徐槐、颜树德在梁山覆灭前夕死亡不过是被作者刻意安排的“剧情杀”,因为无论他们多么厉害,始终也只是散仙,而不是雷将,因此只能充当给雷将做嫁衣的角色。徐槐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定远侯,与刘广、祝永清等人一个级别,而最终张叔夜、云天彪、陈希真等都是被封为“公”的,要比徐槐高上一级,所以说徐槐的封号和功劳并不匹配,俞万春对“自己人”尚且如此,对梁山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先来聊聊本回中出现的典故。

       此回主要涉及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徐槐从梁山回到郓城后,带兵攻打梁山,“此时天气连日严寒,河冰已坚凝七日,贼军涉过冰泊,迎敌官军。”范金门在句中迥应河冰,领起后幅,真细针密缕之笔也。易曰:“履霜坚冰至”,又曰:“七日来复”。此之谓也。项充迎取安道全事,竟不事屑屑补插,乃是老作家手法,非疏漏也。观其不忘河冰,岂反于此事而健忘乎?范金门所引的“履霜坚冰至”和“七日来复”都出自《周易》,“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踏到轻霜上,就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

       这是一种由此及彼,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蕴含着生活哲理。即通过细枝末节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预知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七日来复”的原句是“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意思是:反复走在天道的大路上,过了七天又会回到最初的位置。阐述的是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范金门在这里引用《周易》的这两句,是想说明俞万春是个学识广博,心思缜密的人,能在小说创作中重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是想提醒读者对一些情节不要误认为是作者的疏忽导致的,相反恰恰作者是有交代和伏笔的。

       第二个典故是在本回最后,邵循伯在总评中写道:“晦翁有言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卢俊义正因此十二字,断送了秦明性命。徐槐之反间计,原属周密,而卢俊义不能决秦明之必无异心,反将自己念头一为比较,安得不入其彀中。”晦翁即宋代大儒朱熹,邵循伯所引之句出自朱熹为《中庸》一书所做的注解,原句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邵循伯在这里引用这句话是想说卢俊义恰恰是“已所不欲,强施于人”,卢俊义被徐槐的一番言辞说的内心动摇,因此也认为秦明也会是这样,最终导致秦明阵亡,所以邵循伯认为秦明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就是卢俊义。

       说完典故,我们再来聊聊本回中创作方面的故事。本回中作者曾借燕顺之口介绍颜树德与秦明的往事,燕顺道:“小弟原不认识。小弟那年同郑天寿、王英两位兄弟在清风岭时,秦明兄长同来聚义,据秦兄说起,此人是他表兄。秦兄又说此人武艺端的在他之上,有一事为证:秦见与这颜树德同处家乡时,村上有两铁鼓,各重千余斤。秦兄两手擎得起,却不能行走;那树德却高擎两个铁鼓.奔走百余步。那时弟等听得无不骇异。”这里燕顺所说的故事灵感似乎出自明代宋濂的《秦士录》,之前我们曾说过邓宗弼斩秦明马头的情节就是出自这篇文章,此文中还有一段描写道: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邓弼)两手持之行。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除了举鼓之事,我们再看看《荡寇志》中是怎么介绍颜树德的?“况此人武艺虽好,性情卤莽,本是故家子弟,自不习上,甘心流落,一味使酒逞性,行凶打降,所以他的旧交,无一人不厌恶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颜树德和《秦士录》的主角邓弼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邓宗弼和颜树德的一些故事在邓弼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再来说说本回中出现的一处纰漏,《荡寇志》第99回正一村之战时,小说写道?“穆春慌得乱了,芸生钢叉十分勇猛,穆春招架不住,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助,一命归阴。”说明穆春已经死了,但本回中徐槐到梁山时,小说又写道“燕顺、穆春听得不平,皆欲逞凶行刺。”后文中穆春更是劝卢俊义道:“碟子大小的一个郓城,卢兄长顾忌他做甚?”之后再没有了踪影,这显然是作者的疏忽所致。那么真实情况穆春的位置应该是梁山哪位好汉呢?我们不妨来推理一下。

       首先排除在此之前梁山阵亡的将领共计31人:王定六、郁保四、孔亮、杨春、白胜、索超、关胜、薛永、穆春、郭盛、董平、焦挺、龚旺、丁得孙、邹润、邹渊、孙新、周通、顾大嫂、杨雄、孙立、解珍、解宝、石秀、乐和、杜兴、时迁、杨志、吕方、孔明、陈达。

       再排除在外地镇守的头领:盐山2人:朱仝、雷横。新泰15人:吴用、公孙胜、鲁智深、武松、花荣、穆弘、李俊、樊瑞、项充、李衮、李逵、黄信、杨林、欧鹏、安道全。莱芜6人:朱武、史进、李忠、鲍旭、孟康、陶宗旺。濮州7人:林冲、秦明、戴宗、张横、张顺、马麟、邓飞。嘉祥及南旺营7人:呼延灼、单廷珪、魏定国、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泰安6人:宋江、杜迁、宋万、朱贵、施恩、曹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曹正与施恩在宋江带兵攻打泰安时并没有随行,之后也没有相关记录说2人去泰安增援,直到后来宋江从泰安派兵去支援秦封山和天长山时,这2人突然冒了出来,因此把这2人算在镇守泰安的将领中)。秦封山4人:刘唐、阮氏三兄弟。

       再排除不在忠义堂的头领:南山迎宾酒店1人:石勇。西山迎宾酒店2人:张青、孙二娘。北山迎宾酒店1人:李立。东山迎宾酒店1人:朱富(这条书中没有写,但此时孙新和顾大嫂早已阵亡,梁山剩余头领中只有朱富适合担当这一职位)。水寨童威、童猛兄弟2人,(书中也没写,但是此时梁山水军头领只剩童氏兄弟,这时官军前来“踢馆”,梁山一定会加强戒备,因此推测2人在水寨中驻守。

       综合上面情况,此时能在忠义堂上出现的头领共计23人:卢俊义、柴进、李应、张清、徐宁、燕青、萧让、裴宣、燕顺、凌振、蒋敬、皇甫端、王英、扈三娘、金大坚、侯健、郑天寿、宋清、汤隆、蔡福、蔡庆、李云、段景住。首先可以排除卢俊义、燕顺、李应、徐宁4人,前两人是当事人,后两人明确说了“使不得”。其次可排除柴进、燕青、扈三娘3人,以柴进的身份不可能采取这种方式,燕青、扈三娘的性格决定了不是他二人。再次可排除张清、裴宣、凌振、蔡福、蔡庆、李云6人,此6人上山前是官府人员,不太可能会刺杀徐槐。再次可排除萧让、蒋敬、皇甫端、金大坚、宋清、侯健、汤隆、段景住8人,这些人武艺低微且主管文职打铁之类的工作,决定了不可能是他们。

       最后只剩下王英、郑天寿2人。这2人与燕顺均为清风山头领,但通过后文中谈及颜树德时,燕顺回顾郑天寿以及后来卢俊义出战由燕顺和郑天寿押后军,而王英、扈三娘被派去濮州替换秦明,可见燕顺和郑天寿二人更为默契,一起欲行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最终推测已死穆春的位置应为郑天寿。

       好了,关于“七日来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七日来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