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翼《论诗五首(其五)》的翻译

2.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七》原文及翻译赏析

4.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六》原文及翻译赏析

5.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翻译_论诗的翻译及鉴赏

论诗三十首·二十五原文: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论诗三十首·二十五赏析

 《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所道观--玄都观看花这一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这首诗表明上看诗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实质上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千树桃花,喻十年来由于投机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看花人,喻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中赶热闹看桃花一样。最后一句指出,这些权贵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这首诗中的轻蔑和讽刺是辛辣的,所以《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是「语涉讥刺」,《新唐书·刘禹锡传》说是「语讥忿」。

 《再游玄都观》这首诗是上一首的续篇。从表面上看,它只写玄都观中桃花盛衰存亡,实际上是旧事重提,像权贵挑战。桃花比新贵,种桃道士指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但是他们已经「树倒猢狲散」了,而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真是世事难料。诗人表现了不屈和乐观。所以,《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新唐书·刘禹锡传》未引诗歌,却引出序中兔葵、燕麦等语尤为不满。

 这首诗是批评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二诗及诗歌的怨刺问题。元好问论诗,主张温柔敦厚,明确反对直露刻薄的怨刺。在他众多的诗文禁忌中,就有「无狡讦」、「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等形式戒条。他认为,即使有「不能自掩」的「伤谗疾恶不平之气」,也应该「责之愈深,其旨愈婉,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杨叔能小亨集引》)。

 在这首诗中,元好问实际上是继承前人的观点,批评《再游玄都观》及其诗序的怨刺失度。元好问认为,如果说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是戏赠之作,尚无伤大雅,但《再游玄都观》一诗就怨刺失度了,尤其是诗序中所谓「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有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将所有当权者斥为兔葵、燕麦,打击面太大,贬损太过,不免流于刻薄。前两句概括刘禹锡创作《再游玄都观》的背景,「乱后」指刘禹锡被贬十四年间皇权迭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时局, 「失故基」指刘禹锡诗前小序所说「荡然无复一树」的衰败景象,看花诗指《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这两句诗认为当时一切只值得悲伤,不应该再出怨刺之语。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刘郎」一句,借用刘诗「前度刘郎今又来」之语,说刘禹锡也是凡人。「枉向」一句,拈出《再游玄都观》诗序为批评重点。「枉」是「错」的意思,与「枉著书生待鲁连」(《论诗三十首》)的「枉」字同意。两句连在一起,是说刘禹锡也是凡人,不能免俗,却错将所有人都指斥为东风中的兔葵、燕麦一类,加以嘲讽。可见,这首诗着重批评《再游玄都观》尤其是诗序的怨刺失当。

诗词作品: 论诗三十首·二十五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 评论、组诗

赵翼《论诗五首(其五)》的翻译

论诗三十首·其四原文: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论诗三十首·其四翻译及注释

翻译 陶渊明的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注释 天然:形容诗的语言平易,自然天真。豪华:指华丽的词藻。真淳:真实淳朴。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

论诗三十首·其四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诗词作品: 论诗三十首·其四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 组诗、议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译:

曾想以写诗的方式来开解穷人,但迫于生计又抽不出身。曾想以作诗的途径来获取荣尚,又不曾专注精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既想专研诗词,又担心因此身受贫穷,可笑最后什么也没做好。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七》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三十首·十三原文: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论诗三十首·十三简析

 这首诗是批评卢仝的追求险怪的诗风。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像,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 *** 。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诗词作品: 论诗三十首·十三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 评论、组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六》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三十首·十七原文: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论诗三十首·十七简析

 这首诗是批评拘忌声病以成诗的人。讲究声律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诗歌的音乐美、节奏感有重要意义。但是对格律规定过于细密,过于雕琢,拘忌于声韵等形式,就会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不满那些对声律音韵过于雕琢的作品。后两句,元好问举出元结耽爱山中自然水声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没有人为配制音韵曲调的自然之声,也如天籁之音美妙。 诗词作品: 论诗三十首·十七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 评论、组诗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三十首·十六原文: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论诗三十首·十六赏析

 这首诗是评论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大凡万古言情之作,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抚写境象,也凄凉如山鬼的零泪。前二句泛叙古今悲情,构造出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一般认为这两句是在说李贺,因李贺诗中常有「秋虫」、「山鬼」的意象;也有认为指李贺、孟郊二人,因孟郊常以「秋虫」自喻。这两句可解释为泛说全体这类相似风格的诗人。 孟郊、李贺都穷愁不遇,作诗都好苦吟,诗风都较幽冷。 穷愁本是人生不幸,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处穷。元好问的态度非常明确,认为应该是「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杨叔能小亨集引》)。孟郊、李贺显然没有如此泰然,寒乞之声不绝于耳,诗境幽冷凄婉。元好问反对幽僻凄冷的诗歌境界,即他所说,「要造微,不要鬼窟中觅活计」(卷五十四《诗文自警》)。孟郊诗歌可谓造微,但他所得不过是秋虫之类幽微之物。李贺也是如此,有些诗篇正是从「鬼窟中觅活计」。孟郊、李贺的这种诗风,与元好问尚壮美、崇自然之旨相背,故元好问讥评之。

 后两句「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正如宗廷辅所说,是「就诗境言之」。「夹岸桃花锦浪生」是李白《鹦鹉洲》中的诗句,元好问借此来形容鉴湖(又名镜湖)春色,展现的是与孟郊、李贺迥然不同的开阔明朗、清新鲜活的境界。「无人赋」三字又表明,他的批评对像绝非孟郊、李贺个别诗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晚唐贫士文人,特别是与孟郊近似的一些诗人。 由此可见,该诗是通过孟郊、李贺来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没有盛唐开阔明朗气象,而流于幽僻凄冷。

诗词作品: 论诗三十首·十六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 评论、组诗

论诗三十首·十一原文: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论诗三十首·十一简析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像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诗词作品: 论诗三十首·十一 诗词作者: 金朝 元好问 诗词归类: 评论、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