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霸主的宋襄公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

3.王安石上时政疏全文翻译

4.训俭示康,谏太宗十思疏 ,游褒禅山记 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南宋军民是如何看待岳飞冤案的

6.描写寒窑的诗词

7.近疏歌酒缘多病的意思

8.疏和表有什么区别

谏议是北宋时期掌管什么的官员_谏宋公疏

1. 关于”疏“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枝叶扶疏、才疏学浅、志大才疏、仗义疏财、百密一疏、暗香疏影、朗目疏眉、疏不谋亲、人地生疏、禁网疏阔、亲疏贵贱、却客疏士、外亲内疏、疏而不漏、疏亲慢友、朱弦疏越、布衣疏食、疏财尚气、竞今疏古、实密似疏

枝叶扶疏[zhī yè fú shū] 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

才疏学浅[cái shū xué qiǎn]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志大才疏[zhì dà cái shū]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仗义疏财[zhàng yì shū cái]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百密一疏[bǎi mì yī shū] 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暗香疏影[àn xiāng shū yǐng] 暗香:清幽的香气;疏影:稀疏的枝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朗目疏眉[lǎng mù shū méi] 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双目和疏朗的眉毛。形容眉目清秀。

疏不谋亲[shū bù móu qīn] 疏:疏远

人地生疏[rén dì shēng shū]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禁网疏阔[jìn wǎng shū kuò] 指法律过于宽容。

亲疏贵贱[qīn shū guì jiàn] 指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形容地位和关系不同的众人。

却客疏士[què kè shū shì ] 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 指妒贤嫉能。

外亲内疏[wài qīn nèi shū] 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 形容表里不一

疏而不漏[shū ér bù lòu]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疏亲慢友[shū qīn màn yǒu ] 疏:疏远;慢:怠慢。 疏远亲族,怠慢朋友。

朱弦疏越[zhū xián shū yuè ] 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

布衣疏食[bù yī shū shí ] 疏:通“蔬”,蔬菜。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疏财尚气[shū cái shàng qì] 同“ 疏财重义 ”。亦作“疎财尚气”。 宋 沈俶 《谐史·戴献可仆》:“ 四明 戴献可 者,疎财尚气,喜从贤士大夫游处,而家世雄於财,凡客至必延款,士闻风而归者,皆若平生欢也。”

竞今疏古[jìng jīn shū gǔ] 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犹厚今薄古。

实密似疏[shí mì sì shū] 看起来好像空隙很大实际却很严密

2. 疏字组词

“疏?”的词语:

疏密 疏懒 疏忽 疏浚 疏朗 疏远 疏狂 疏通 疏理 疏淡 疏影 疏阔 疏放

疏落 疏导 疏漏 疏慵 疏散 疏略 疏宕 疏虞 疏疏 疏数 疏解 疏钟 疏野

疏松 疏食 疏瀹 疏帘 疏头 疏林 疏隽 疏浅 疏香 疏烟 疏证 疏失 疏梦

疏闲 疏属 疏旷 疏麻 疏明 疏达 疏怀 疏韵 疏凿 疏芜 疏秀 疏勒 疏越

疏爽 疏俊 疏凉 疏浚 疏顽 疏澹 疏简 疏凝 疏懈 疏薄 疏慢 疏隔 疏荡

疏庸 疏奏 疏注 疏舛 疏引 疏拙 疏决 疏义 疏率 疏逸 疏布 疏直 疏迟

疏逖 疏缓 疏脱 疏节 疏剪 疏外 疏记 疏冷 疏悻 疏牖 疏贱 疏字 疏绝

疏微 疏索 疏方 疏朴 疏快 疏畅 疏华 疏条 疏草 疏屏 疏冗 疏杰 疏豁

疏愚 疏襟 疏开 疏谬 疏缪 疏陋 疏内 疏粝 疏遗 疏间 疏圃 疏傅 疏诞

疏茹 疏迤 疏音 疏举 疏展 疏亲 疏陈 疏籁 疏源 疏瘦 疏客 疏闿 疏语

疏分 疏从 疏神 疏宗 疏黜 疏脊 疏窅 疏涩 疏附 疏爵 疏犷 疏绌 疏嬾

疏亮 疏细 疏滞 疏衰 疏封 疏渐 疏毛 疏纵 疏彻 疏傲 疏惶 疏易 疏末

疏介 疏材 疏观 疏匕 疏剔 疏怠 疏跃 疏簿 疏斥 疏惰 疏莽 疏讫 疏辟

疏僻 疏邈 疏户 疏少 疏析 疏罔 疏苗 疏稿 疏涤 疏恶 疏暗 疏卤 疏防

疏佚 疏昵 疏房 疏嫌 疏险 疏妄 疏孽 疏服 疏晦 疏禁 疏网 疏败 疏利

疏道 疏澁 疏蹇 疏整 疏杼

“?疏”的词语:

稀疏 扶疏 萧疏 生疏 注疏 上疏 绮疏 奏疏 粗疏 疏疏 文疏 空疏 笺疏

荒疏 密疏 抗疏 分疏 书疏 自疏 二疏 亲疏 义疏 潇疏 清疏 风疏 调疏

交疏 迂疏 凋疏 浮疏 章疏 具疏 阔疏 年疏 笔疏 碧疏 表疏 邢疏 闲疏

青疏 宽疏 消疏 积疏 写疏 狂疏 孔疏 拜疏 诗疏 鸿疏 爬疏 琅疏 传疏

觕疏 谏疏 宣疏 暗疏 森疏 简疏 齐疏 草疏 旷疏 拙疏 霞疏 乖疏 题疏

别疏 遗疏 直疏 渠疏 手疏 纤疏 两疏 单疏 刚疏 斥疏 计疏 诠疏 轻疏

玄疏 纰疏 附疏 覆疏 周疏 签疏 玉疏 枎疏 雕疏 议疏 胥疏 瀹疏 高疏

龙疏 敷疏 蠲疏 故疏 朴疏 村疏 决疏 道疏 顽疏 比疏 尺疏 欋疏 恢疏

条疏 辨疏 果疏 举疏 陆疏 綷疏 列疏 廷疏 论疏 醮疏 责疏 凶疏 记疏

通疏 诏疏 连疏 麤疏 百疏 肃疏 属疏 讼疏 闿疏 搜疏 廋疏 封疏 血疏

拟疏 进疏 贱疏 贵疏

“疏?”的词语:

疏疏朗朗 疏不间亲 疏不破注 疏忽大意 疏而不漏 疏财仗义 疏眉朗目

疏忽职守 疏水箪瓢 疏不闲亲 疏财尚气 疏疏拉拉 疏财重义

“?疏”的词语:

才疏学浅 才疏计拙 学疏才浅 才疏志大 涝疏旱溉 以疏间亲 亲疏贵贱

才疏意广 材疏志大 才疏德薄

“疏?”的词语:

暗香疏影 仗义疏财 朗目疏眉 竞今疏古 失溜疏剌 吸溜疏剌 敛后疏前

密密疏疏 禁网疏阔 破衲疏羹 弊衣疏食

“?疏”的词语:

百密一疏 志大才疏 枝叶扶疏 人地生疏 草木萧疏 学浅才疏 纲目不疏

外亲内疏 志广才疏 德薄才疏 意广才疏

3. 疏什么横什么四字词语

没有 疏什么横什么 的成语,含 疏 的成语如下: 暗香疏影 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才疏意广 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疏志大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德薄才疏 薄:浅;疏:空虚。

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朗目疏眉 朗:明亮;疏:疏朗。明亮的双目和疏朗的眉毛。

形容眉目清秀。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疏不间亲 间:离间。

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疏财仗义 疏财:以财物分人。

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学浅才疏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以疏间亲 指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

仗义疏财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志大才疏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百密一疏 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弊衣疏食 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

指生活清苦。 草木萧疏 萧疏:冷落,稀稀落落。

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

才疏德薄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疏计拙 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 材疏志大 指志向虽大而才能不足。

有时用为谦词。 纲目不疏 比喻法令细密。

禁网疏阔 指法律过于宽容。 竞今疏古 指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

犹厚今薄古。 敛后疏前 指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

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后疏前”四字。 破衲疏羹 破衣素食。

形容生活简朴。 亲疏贵贱 指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

形容地位和关系不同的众人。 疏财重义 讲义气,轻视钱财。

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同“疏财仗义”。

学疏才浅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同“学浅才疏”。

意广才疏 意:意愿,志向。志向远大,但才能浅薄。

指志大才疏。 枝叶扶疏 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

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

志广才疏 犹志大才疏。

春秋霸主的宋襄公

1. “书记”和“疏”在古文中的意思

书记:

1、指书籍、书牍等:闭户读书记;数通书记相报谢;

2. 旧时指从事公文、书记工作的人。也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

疏:

①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欲其通。”

②分;分散。《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爵而贵之。”

③疏远。《屈原列传》:“王怒而~屈平。”又〈名〉疏远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间亲,还是莫说罢。”

④稀疏。《与朱元思书》:“~条交映,有时见日。”

⑤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谈笑。”

⑥粗疏。《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矣。”

⑦粗糙的米。韩愈《山石》:“铺床拂席置羹饭,~粝亦足饱我饥。”

⑧分条陈述。《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短引。”

⑨给皇帝的奏议。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

⑩古书注释的一种。不仅注释古书原文,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

⑾〈名〉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在此。”

疏狂狂放不羁的样子。

疏俗远方风俗。

2. 疏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动〉清除阻塞使其通畅[dredge] 田字格中的 疏,通也。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

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疏为川谷,以导其气。--《国语·周语》。

注:"通也。" 禹疏九河。

--《孟子·滕文公上》 疏为川渎、沟洫、陂池。--《柳宗元《天说》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

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史记·河渠书赞》 又如:疏决(疏浚;开通);疏漏(漏水);疏源(疏通水源);疏瀹(疏浚,疏通);疏辟(疏通开浚);疏涤(疏浚清理;疏通清除);疏治(疏通治理);疏凿(打通阻塞,使流畅无阻)。

(2)〈动〉分开;分散[scatter] 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淮南子·道应》 疏石兰兮为芳。

--屈原《湘夫人》 又如:疏分(犹瓜分);疏析(分开;隔开);疏索(分散;离散);疏逸(散失);疏越(疏散)。 (3)〈动〉分赐,分给[reward] 疏爵分禄以褒贤。

--《盐铁论·毁学》 又如:疏封(分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分赐给臣子);疏爵(分封爵位)。

(4)〈动〉清除;排除[clear away]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 又如:疏决(清除积滞、疏通管道);疏整(疏理整顿);疏瀹(洗涤沐浴);疏林(修剪林木的枝条);疏剔(清理剔除)。

(5)〈动〉雕刻,画饰[engrave] 赵主父令工施钓梯而缘 播吾,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疏玉(玉雕绘饰);疏柱(刻镂彩画的柱子);疏镂(雕刻) (6)〈动〉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疏名(分别署名);疏举(逐条列举);疏记(分条记载);疏条(逐条陈述)。 (7)〈动〉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 有疏,则为强国制也。

--《韩非子·五蠹》 又如:疏懒(散漫;疏忽);疏略(疏忽大意);疏虞(疏忽;差错);疏防(疏于防备);疏遗(疏忽遗漏);疏懒(松懈;懈怠);疏简(散慢,随便);疏庸(疏懒;懒散);疏惰(疏懒;懒散)。 (8)〈动〉注释,解释 [note;explain]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庄子义疏》八卷。

--《隋书·经籍志》 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明· 徐光启《甘薯疏序》 (9)〈动〉疏远,不亲近。

亦指离间,使疏远[distant;not intimate] 疏屈平而信 上夫大夫,令严子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

--《韩非子·五蠹》 又如:疏慢(疏远而怠慢);疏阔(疏远);疏异(新鲜别致之意);疏落(疏远;冷落);疏木(疏远);疏外(疏远见外);疏斥(疏远排斥)。 (10)〈形〉稀疏;稀少[sparse] 疏,阔也。

--《玉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龚自珍《病梅馆记》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昨夜雨疏骤。

--宋·李清照《如梦令》 又如:疏阔(远离;不在一起);疏少(稀少);疏微(稀少);疏班(稀疏地布列);疏细(稀疏而纤细);疏网(稀疏的网。喻宽大的法律)。

(11)〈形〉粗略;不周密[coarse;rough] 其于计疏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又如:疏野(粗略草率);疏卤(粗疏轻率);疏悟(粗疏不顺人情);疏庸(粗疏平庸);疏率(粗疏轻率;粗略草率);疏傲(粗疏傲慢);疏愚(粗疏笨拙)。

(12)〈形〉粗糙。亦指糙米[coarse;rough;crude]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诗·大雅·召旻》 又如:疏水箪瓢(粗糙的饮食,简陋的食具);疏茹(泛指粗食);疏食(粗粝的饭食,糙米饭);疏薄(粗糙简单的饭食);疏条(粗壮的枝条)。

(13)〈形〉久;长远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孟子》 又如:疏豁(疏阔。

久别);疏旷(远离;远隔);疏逖(指荒远之地)。 (14)〈形〉大[broad] 扬雄《太玄·首》:"方州部家,三位疏成。

"范望注:"疏,大也。" (15)〈形〉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又如:疏内(迂阔而木讷);疏介(迂阔耿介);疏涩(迂阔拘谨);疏凝(迂阔固执)疏野(旷野);疏豁(开阔;敝亮);疏妄(虚妄不实);疏网(虚妄不实)。 (15)〈名〉远亲。

泛指关系疏远的人[distant relative]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 又如:疏房(即远族,远房);疏宗(远房宗族);疏客(关系疏远的客人);疏丧(关系疏远者或远宗、远亲的丧事);疏属(远宗;旁系亲属);疏从(指堂房亲属);疏族(远族;远亲)。

为前人对古书作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中华书局·王力·《古代汉语》 (16)〈名〉奏章。

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袁可立)荣宠甚盛,乃七疏自勉归。--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明史·海瑞。

3. "因"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方向。可译为“从”“由”等。

例: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尸子·广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或仍作“因”。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任授官(成语)

5.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于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

2.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5年和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宋襄公,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最务实的《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

王安石上时政疏全文翻译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看这个或许会好找一点

训俭示康,谏太宗十思疏 ,游褒禅山记 的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微臣王安石冒着犯死罪的危险再拜上疏给尊敬的皇帝陛下:

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忧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功业的天子。在位时间长,国内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抢劫捆绑的危险。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

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的。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睿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

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尚书》上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忧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因为一天的头晕目眩为苦。

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规劝陛下的大义。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已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作者:宋代王安石

原文: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

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扩展资料:

《上时政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篇关于时政的奏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百度百科——上时政疏

南宋军民是如何看待岳飞冤案的

议论文写作指导:善用古诗文材料作论据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借用课本材料中平常人们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的材料作例证,有时也能够写出考场佳作。课本的材料包括课文实例、课内名言名句和有关写作的知识短文,可以说积累课本材料是医治作文“硬伤”的良方。下面,就赏试给大家分类整理、介绍、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诗文论据及运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个材料几个角度

古诗文有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面我们试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可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际遇进行思考:如蔺相如的角度(从他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廉颇的角度(从他与蔺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秦王的角度、赵王的角度、宦者令缪贤的角度(从他推荐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立论:

(1)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立论: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动机来看,提炼观点: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蔺相如处理关系的结果来看,可提炼观点:多一点宽容。

(2)从廉颇与相如的关系角度立论:从廉颇与相如最终和解的结局可提炼观点:要勇于认错、改过;从廉颇起初负气寻衅可能导致的后果来看:廉颇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贬损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对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听了门客的劝告而与之闹翻,造成龙虎相斗的局面,难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可见,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干系重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国家利益。对他们因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此可得出结论:不能为满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错误。

(3)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来立论:

从事件本身来看: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如果推荐的人不能担此重任,那么缪贤难逃罪责;缪贤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可提炼观点: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从缪贤举荐过程来看:缪贤不惜公开“隐私”,不顾及自身利益,不惜贬损自身形象。这个心底无私、襟怀坦白的宦者令确实令人击节赞叹。可提炼观点: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从举荐的结果来看:一般说来,高风险应有高回报。可是,缪贤除损失一位足智多谋的门客之外,不曾有廉颇那样的嫉妒之心。应该说,是缪贤玉成了相如,使之脱颖而出。这种成人之美、不思图报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无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奋,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炼观点:付出不图回报。

二、几个材料一个角度

有些古诗文材料虽然不同,但把它们加以重组、整合,会发现它们还是可以用来说明同一观点的:

(一)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

1.亲情友情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2)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陶渊明摆脱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陈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横加干涉,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导致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东南飞》)

(2)赵太后因不希望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盛怒之下,发出谁再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恶毒说话。作为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3.团结合作

(1)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最后得到“将相和”的可喜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战国时期的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六国论》)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促使自己提高。(《师说》)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

1.居安思危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谏太宗十思疏》)

(2)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立场不稳,就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拖下水,当年孔子就语重心长地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3)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只有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才能保住社稷。欧阳修就曾感叹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民心向背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4)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过秦论》)

3.情与理

(1)街亭失守,“孔明挥泪斩马谡”,精彩感人都在“挥泪”二字,“斩”体现法纪;“挥泪”体现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终还是“斩”。从一千多年前的这个历史故事,我们不是可以悟到一点什么吗?(《失街亭》)

(2)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是会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陈情表》)

4.环境保护

(1)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意识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寡人之于国也》)

(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天,象项羽那样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掉的行为应该没有,但是,漠视、蚕食、占据、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则经常发生,这些现象,和项羽的所为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阿房宫赋》)

(三)省察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1.逆境成材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报任安书》)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勾践灭吴》)

2.骨气品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屈原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3.爱国正直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2)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近体诗八首》)

(3)触龙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触龙说赵太后》)

(4)象邹忌那样,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邹忌讽齐王纳谏》)

(5)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不愧为治乱之贤臣。(《勾践灭吴》)

4.价值取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报任安书》)

(2)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壮烈行为?(《五人墓碑记》)

(四)历练人生观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爱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3)项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最终让刘邦跑了。(《鸿门宴》)

(4)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与朋友游褒禅山,本来可探得奇景,但由于有人打退堂鼓,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胆识谋略

(1)蔺相如只身入强秦,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没有过人的胆识,怎可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烛之武,一位老头子,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胆量。(《烛之武退秦师》)

3.说话艺术

(1)邹忌并未单刀直入向齐威王进谏,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赵太后盛怒之下,触龙依然敢于去劝说,而又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触龙说赵太后》)

(3)烛之武以退为进,柔中有刚,循循善诱,娓娓说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将,终于劝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4.自知之明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河伯一开始看到黄河如此壮阔,暗暗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见到大海后知错能改,慨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5.坚持不懈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3)从王安石游褒禅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悟出: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游褒禅山记》)

6.善于应变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列传》)

(2)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对,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善纳雅言

(1)齐威王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使齐国大治。(《邹忌讽齐王纳谏》)

(2)越王勾践面对臣下的进谏,虚心接纳,求贤若渴,“执其手与之谋”;吴王夫差却刚愎自用,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勾践灭吴》)

三、运用古诗文材料的几种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诗文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文中的项羽就借用到《鸿门宴》(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一些内容,但项羽不再是一个“有勇无谋”“偏听偏信”“刚愎自用”的“莽汉”,不再是被范曾骂为“竖子不足与谋!”的“蠢才”。作者撇开名家的争论,抛弃名家的点评,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项羽的“果敢”、“豪迈”、“无畏”、“直言不讳”。“于是你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终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编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进行故事新编。从名著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象性的空间,不仅需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根据作文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大胆改造,把刘兰芝比作水,焦仲卿比作山,“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文章对于相关古典文学资源的“活用”,对于虚拟情境的逼真描述,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与文学性。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应在题意的“前提”下创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

(三)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2002年湖南考生的作文《英雄爱国无敌》就选用了屈原、荆轲、文天祥等先哲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壮举来诠释“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愧于心”这一中心论点,论据典型,说服力强。“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悲歌,同样唱出了另一位绝命英雄荆轲的深沉选择;‘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

四、避免“堆砌材料”之嫌的几招

在考前备考以及应考构思时,我们的总方针是,尽可能的占有最多的材料。但是,真的要写进文章中,还是必须先进行筛选、协调和组合。通常的做法是:

(一)多角度多领域举例

如果选用的材料属于同一领域,材料就显得单一,或给人以堆砌之感,如能从不同角度举例,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就强得多了。2003年高考作文《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诠释了同是H2O的“水”,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异样的特色、寄寓的不同情怀。“水——李后主的不尽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而四个分论点,又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进行。

(二)明引暗引相结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帮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立足课本,对课本的内容随手拈来,或明引,或暗引。其化用、移用课本知识的功夫,显然得益于对课本的认真学习和博闻强记,以及临场的机智运用。

(三)例前例后有分析

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留意论据与论点的粘合作用,千万不能“以例代证”。2004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注意到在例前例后作分析,从而有力地说明了“语言是沟通的钥匙”这一道理:“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使文章内容充实的重要途径。熟读,熟记,熟用是积累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一向忽视的语文教材中,挖掘、储备30-50个事例,并按不同话题的需要,重新组合现有的论据材料,或者将现有的比较典型的论据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使之满足不同话题的论证需要,从而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觉得好了,望采纳!

描写寒窑的诗词

在被解除兵权之前,岳飞所统率的岳家军有将官近三百人,有士卒十万人。后来,秦桧、张俊等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威逼利诱,也不过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而其他将官和普通士兵其实大多十分拥护爱戴他们原来的统帅岳飞,但是迫于奸臣当权的险恶环境,原岳家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不得不保持中立。事实上,原岳家军将士中的大多数人既没有诬陷原先的统帅岳飞,也没有公开反对秦桧,——他们被迫选择了沉默。

秦桧、张俊等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威逼利诱,也仅仅在原岳家军将近三百名将官之中,收买到四名败类。这四名败类只是原岳家军近三百名将官中的很少的一小部分,与原岳家军十万将士的相比,更是少得微不足道。

很显然,诬陷岳飞、附和秦桧的败类其实并不多,而在原岳家军全体将士中,附和秦桧的败类更是只有极少数,只占极小极小的比例。但是,卑鄙无耻而又居心不良的“无知小丑”先生却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历史,信口开河地编造谎言,胡说什么“岳飞的很多属下都附和秦桧诬陷岳飞”!

“四名败类”能代表原岳家军十万将士吗?与原岳家军近三百将官比起来,“四个将官”很多吗?与原岳家军十万将士比起来,“四个将官”很多吗? “无知小丑”先生是不是需要补习一下小学数学知识?

在岳飞入狱之前,原岳飞部属王处仁和蒋世雄,冒着风险,多次给岳飞通风报信;岳飞部将张宪宁死不屈,坚决不诬陷岳飞。这些却被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忽略了!

在岳飞入狱之后,也有很多不畏强权的正直之士出来为岳飞鸣冤,奋不顾身地设法营救岳飞。宋高宗赵构的“皇叔”宗室齐安郡王赵士褭曾经面谏宋高宗赵构,说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作保,担保岳飞无罪;当时,韩世忠已经罢官赋闲,仍鼓起勇气,不计个人安危,前去质问秦桧;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何铸天良发现,去见秦桧,力辩岳飞无辜;参与审理岳飞案的大理寺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法官)李若朴、何彦猷等人认为『飞无罪』『飞不应死』,并据理『固与卨争』,与秦桧党羽万俟卨争辩;参与审理岳飞案的大理少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副院长)薛仁辅曾认为岳飞的案是冤案,多次与秦桧党羽万俟卨争辩;文士智浃、平民刘允升、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平民范澄之等人,也分别上书南宋朝廷,为岳飞鸣冤叫屈。

绍兴十一年除夕,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军队再次大举南侵攻宋。绍兴三十一年(1141年),南宋朝廷的御史中丞汪澈奉命『宣谕荆、襄』,到鄂州督军。鄂州将士联名上状,要求为故帅岳飞平反昭雪,『哭声如雷』,众人甚至大呼:『为我岳公争气,愿效一死!』。汪澈劝慰多时,答应禀报朝廷,将士们仍啜泣不止(《金佗稡编》卷9《昭雪庙谥》;卷20《吁天辨诬通叙》)。

以上史实也被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忽略了!

“无知小丑”先生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历史,不择手段地贬损岳飞,信口开河地编造谎言,胡说什么“岳飞被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替他说话,相反他的很多属下都附和秦桧诬陷他,只有韩世忠出于老交情问了一句而已”!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真是既卑鄙无耻,又居心不良!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到三十九岁被,在抗金斗争中始终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无愧是一个民族英雄。他为保卫各族人民免遭金兵的屠掠,为保卫南宋发达的经济文化事业,为收复中原失地和保住南宋政权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敬重。当广大人民知道他被的消息时,『天下冤之』,『皆为流涕』,为他的冤案鸣冤叫屈,为他的冤死而感到悲痛。

宋高宗,秦桧岳飞的罪恶行径,激起了南宋军民的无比愤慨。在封建时代,宋高宗是皇帝,由于当时避讳,人们不能公开责骂他,但对于权奸秦桧,上自朝臣,『下至三尺童子,亦怨秦桧』。全国男女老少,对秦桧无不切齿痛恨!

在岳飞遇害之后,南宋朝廷『以飞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企图一手遮掩天下耳目,将无辜的受难者,诬蔑成十恶不赦之徒,妄图为南宋投降派残害忠良的罪行辩护。然而这种倒行逆施,只能更加激发南宋民众对爱国英雄的深挚悲悼和哀思。

《宋史》卷473《秦桧传》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杀岳飞。………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

《宋史》卷474《万俟卨传》记载:『飞父子与宪俱死,天下冤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记载:『飞死于狱中,枭其首。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

《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云、宪坐斩,并赐飞死,年三十九,妻子徙岭外,天下冤之。飞略知书传,礼士恤民,所至秋毫无犯,民不知兵。』

《三朝北盟会编》卷220《中兴姓氏录》记载:『(秦桧)忌岳飞忠勇,亦与张俊不协,罢其政。又诬其反,杀之于大理寺,天下怨之,三军解体。』

《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记载:『侯中毒而死,葬于临安菜园内。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云。』

《中兴小纪》卷29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诏赐飞死,斩宪、云于市,令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莅其刑,家属立徙广南,且籍其家赀。……飞知书而得士,且济人之贫,用兵秋毫无犯,民间安堵,不知有军。先计后战,屡胜强敌,号为良将。其死也,天下冤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记载:『(绍兴十一年十二月) 癸巳,诏飞赐死,命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诛宪、云于都市。……仍籍其赀,流家属于岭南。天下冤之。飞死年三十九,……飞知书,善待士,且济人之贫,用兵秋毫无犯,民皆安堵,不知有军。至今号为贤将。』

《金佗续编》卷21章颖著《鄂王传》记载:『送两家(指岳飞和张宪两家)之孥,徙之远方。行路之人见者,为之陨涕。』

《忠文王纪事实录》卷4记载:『先是,王薨一年前后年此日,诸将复之武昌骑戏,又一下卒忠义所激,自题一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闻者为之悲泣,罢游。』

《金佗续编》卷27《孙迪编鄂王事》记载:『湖之南,江之西,比屋绘像,事王如生。』

﹛注:在岳飞冤案昭雪之后,南宋朝廷于嘉泰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此后世人也以“岳王”代指岳飞﹜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其著述《老学庵笔记》卷1中写道:『张德远(张浚字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会之(秦桧字会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注:岳飞遇害那年,陆游年方17岁﹜

直到岳飞身后好几十年,江、湖之地的百姓依然家家户户张挂岳飞的遗像,奉祀不衰,还流传了很多歌颂岳飞的民间故事。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金佗续编》卷14《湖北转运司立庙牒》《敕建忠烈庙省牒》,卷28《孙迪编鄂王事》,卷30《郢州忠烈行祠记》;《舆地纪胜》卷66《鄂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南宋朝廷给岳飞和张宪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于是岳飞家属自岭南蛮荒之地北返。岳飞三子岳霖途径赣州(原名虔州),『父老帅其子弟来迎』,当地百姓夹道迎接,个个泪流满面,他们说:『不图今日复见相公之子』。后来,岳霖到荆湖北路任官,鄂州军民闻讯后,『设香案,具酒牢,哭而迎』,以表示他们对岳飞的缅怀(《金佗稡编》卷9)。

但是,不学无术的“无知小丑”先生却故意以偏概全地歪曲历史,不择手段地贬损岳飞,信口开河地编造谎言,想当然地凭空臆断,胡说什么“岳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算怎么崇高”!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秦桧还没死,南宋状元张孝祥就上书宋高宗,请求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先是,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张孝祥)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又云:「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帝(宋高宗)特优容之。时公尚在期集所,独未官也,秦相益忌之。』(还可参见《建议以来系年要录》卷166)。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自认为准备就绪,灭宋之谋便不再遮掩,金军开始大举南侵功宋,“臣构”祈和不成,命且不保,南宋再度面临亡国的严峻形势。金军的大举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赵构、权奸秦桧之流长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主和误国之罪昭然若揭,抗战派再次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赖。

南宋官员杜莘老等人上奏朝廷,请求给岳飞平反昭雪。杜莘老说:『臣窃见往者秦桧擅权,力主和议,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使不得伸。是以胡铨,直臣也,以上书激切,桧遂贬之远方,二十余年不用。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桧文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为之出涕。臣愿陛下思咸之义霈涣号之恩,召还胡铨,亟赐擢用,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则在廷之臣必励勉而尽忠,沿边之将必踊跃而效命。臣邻尽忠在内,将士效命在外,以此破敌,何敌不摧?以此建功,何功不立?此诚帝王鼓动天下之至权也!』

南宋太学生程宏图、太学生直学宋芑,以及倪朴等人先后上书,请求南宋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并追究秦桧祸国殃民的罪行,以谢天下,以激励南宋军民的忠义之气,进而振奋宋军将士的士气。此外,他们不仅要求南宋朝廷恢复岳飞的爵位和名誉,录用岳飞的子孙,而且还要求追夺秦桧的官爵,没收秦桧的家产,甚至还要将秦桧开棺戮尸!

《三朝北盟会编》卷236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戊午)太学生直学宋芑上叶枢密书,书曰:「……凡前日中外之臣误我以和议者,无问存殁,悉正典刑。于是斵秦桧之棺,而戮其尸,贬窜其子孙,而籍其资产以助军,以正其首倡和议、欺君误国之罪;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诏下之日,使东南之民闻之,莫不怒发动冠;西北之民闻之,莫不感激流涕。如此则出师之日,吾之民将见人自为战,彼之民必有倒戈者矣。……」』(注:绍兴三十一年,宋芑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追究秦桧罪责之事还可以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0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五日戊戌)太学生程宏图等上书,言:「今日之事,国家所以应之者,其先务有四:一曰留使者以款敌人之谋,一曰下诏书以感南北之士,一曰先举事以决进取之策,一曰用人望以激忠义之心。……国家自和议之后,为故相秦桧所误,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二十年矣。一旦思所以得其戮力,必有以感动其心而奋起之,可也。故哀痛之诏不可不亟下!然诏不可徒下也,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追赐宇文虚中之爵,而为之立祠,昭雪赵鼎、岳飞之冤。而又下亲征之诏,移跸建康,则其气固足以吞强敌矣!……」』(注:绍兴三十一年,程宏图上书请求昭雪岳飞冤案、追究秦桧罪责之事还可以参见《三朝北盟会编》卷237)

倪朴在上书中还指出岳飞『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志清宇宙』,『而反受大戮』,并强烈要求朝廷给岳飞平反昭雪(《倪石陵书?拟上高宗皇帝书》)。

后来,南宋宰相史浩等官员也陆续上书朝廷,请求给岳飞平反昭雪。《玫瑰集》卷93《纯诚厚德元老之碑》记载:『公(史浩)既相,益思所以报上者,首言前宰相赵鼎、参政李光之无罪,大将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录其子孙,凡坐废者次第昭雪。』(注:史浩上书请求给岳飞等人平反昭雪之事还可以参见《保庆四明志》卷13《史浩传》、《宋史》卷396《史浩传》)

自从宋金达成和议,北方人民既要遭受金国女真贵族的残酷奴役,忍受来自金国女真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又要承担金国对蒙古战争引起的各种负担,大批汉人壮丁被金国女真统治者强征戍边,在金国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中,充当炮灰,苦不堪言(注:金国始终存在着很强烈的民族歧视政策,当时的金国把民众分为五等,其中女真人是第一等,汉人是第四、第五等)。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金国内外交困。然而,在达成宋金和议之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休养,加上南宋每年进贡给金国的大量财富,金国的国力得以恢复,金军将士也养得膘肥体壮。

而绍兴三十一年的南宋,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折腾,已经变得国困民穷,“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金国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附注:秦桧专政期间,是宋朝最黑暗、专制、腐败的时期之一;南宋日后的繁荣,大半是建立在宋孝宗的励精图治之上,与秦桧赵构之流毫无关系)。

同时,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压制和破坏,到了金国再次发起攻宋战争的绍兴三十一年(秦桧已经死了),南宋军备已废弛多年,宋军将士也早已失去绍兴十年时的那种进取之心和雪耻之志,此时算得上是兵无精兵,将无良将。结果,在名将刘锜(已经六十多岁)的指挥下,虽然集中了江州、池州、建康、镇江四支大军,但宋军在两淮还是一败再败。毫无疑问,刘锜此时手中的兵马,已非昔日骁勇善战的八字军,而是被秦桧之流腐化削弱后的军队。刘锜纵有千般能耐,此时也无济于事了。

想当初,早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当曾被岳家军扁得满地找牙的金军再次进犯淮西之时,宋高宗颇不以为然地说:『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然而,到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听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扑来,宋高宗赵构马上吓得尿裤子,赶紧备船,准备逃亡海上。多亏了临危不惧的爱国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加上金国后来发生内讧,南宋总算又逃过一场劫难。

公元1161年,曾经亲历公元1140年宋金战争的金主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渡,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相关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经过金主完颜亮的“提醒”,宋高宗赵构突然想起已经被他伙同秦桧冤杀了将近二十年的那位名将岳飞。为了激励士气,宋高宗赵构下令给岳飞和张宪的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然而,心胸狭隘的宋高宗赵构到底还是不愿承认自己害死岳飞的罪责,所以别有用心地把岳飞、张宪等爱国将领与蔡京、童贯等误国权奸并列,以混淆视听。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 六月,『失德甚多』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赵眘(原名赵瑗)即位,是为宋孝宗。南宋帝位从此归属于宋 的后裔。

宋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宋孝宗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改革内政,勤俭治国,为南宋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在即位之初,宋孝宗胸怀大志,倾向抗金复国,即位仅一个月,在并未对岳飞冤案进行重新审查的情况下,就宣布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以礼改葬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栖霞岭下。同时,访求岳飞子孙,授予官职。

《宋会要辑稿》职官76之70记载:『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七月十三日,诏岳飞特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先是有诏:「飞起自行伍,不俞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已殁,然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故有是命。十一月三日,诏故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岳飞妻、前楚国夫人李氏特与复楚国夫人,男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云追复旧官,前忠训郎、阁门祗候雷追复旧官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0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诏岳飞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宋史》卷33《孝宗纪》记载:『(绍兴三十二年七月戊申),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十月)壬午,官岳飞孙六人。』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周洪道(周必大,字洪道)为追复制词,有云:「(岳飞)事上以忠,至不嫌于辰告;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盖实录也!辰告者,谓岳飞上疏请建储云。』(注:还可以参见《周益国文忠公集》卷4《岳飞追复元官》)

《宋史》卷3《韩彦直传》记载:『拜(韩彦直)司农少卿,进直龙图阁、江西转运兼权知江州。时朝廷还岳飞家赀产多在九江,岁久业数易主,吏缘为奸。彦直搜剔隐匿,尽还岳氏。复为司农少卿,总领湖北、京西军马钱粮,寻兼发运副使。会时相不乐,密启换武,授利州观察使、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注:韩彦直是韩世忠长子)。

《宋会要辑稿》职官76之71记载:『乾道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诏故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京西、湖北路马、步军都总管、鄂州驻御前诸军都统制张宪追复元官,四子各补承信郎。其子敌万自陈,当建炎、绍兴间,宪从岳飞与金人战,屡立奇功,中坐飞事死。今飞已蒙朝廷褒恤,录及子孙,惟宪尚挂罪籍,乞援飞例,追复元官,给还恩数。故有是命。』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初,就很快给岳飞冤案平反昭雪,对岳飞大加褒崇,对蒙受牵累者予以平反优恤,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宋孝宗本人确实知道岳飞冤枉,知道岳飞等人遇害是一大冤案。淳熙五年五月,宋孝宗在便殿召见岳飞三子岳霖时,曾对岳霖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但值得注意得是,宋孝宗这番话是在便殿对岳霖所言,而不是在正式场合,更非正式诏敕;至于宋孝宗认为岳飞冤枉到什么程度,另当别论;

其二,岳飞对宋孝宗立储、登皇帝宝座有功,宋孝宗心存感激;

其三,为了收揽人心,急于鼓舞士气,争取军队的支持。宋孝宗即位初期,金军大举灭宋虽已失败,但宋军大举北伐正加紧准备。经由作为太宗后代的宋高宗禅让,作为 后代的宋孝宗得以荣登皇位,但是立足未稳,亟需安抚内伤、收揽人心,特别渴望得到军队的鼎力支持。而这时的岳家军将士及其后代,对岳飞冤狱的平反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与影响。

一年前(绍兴三十一年),大臣汪澈奉命宣谕荆襄,岳家军将士及其后代联名上书为岳飞申冤,群情激愤,哭声雷动,宋孝宗当然不可能不闻不顾。『况今行营将士,往往故飞部曲』,南宋朝廷岂敢掉以轻心?而之所以未经重新审查甄别,就仓促宣布平反岳飞冤案,对岳飞家属优恤有加,并特别在《追复旨挥》中提到:『去冬出戌,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在《追复少保两镇告》中提到:『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这些显然是急于劝勉岳家军将士及其后代,并笼络全体将士。

再者,在皇位坐稳之后,宋孝宗很想摆脱屈辱地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仍需要得到军队支持,需要激发将士抗金报国之心,故急需为岳飞平反昭雪。

至于宋孝宗对岳飞冤案平反有所保留、讳言冤案,不肯追究冤案制造者,甚至褒奖奸佞张俊,其原因和动机也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影响非常大,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原因。

宋孝宗的谥号为“孝”,可见他对宋高宗赵构的孝心。而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足足当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这期间宋高宗不仅生活安逸舒适,倍受尊崇,而且还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太上皇赵构,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维护其体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还心存畏惧,对赵构长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将群体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多有顾忌。如果真要重新审查岳飞冤案,仔细追究冤狱制造者,追查凶手,彻底平反昭雪,势必触动宋高宗赵构和一大批文官武将后代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关系网,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险妄动的。

在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打压之下,抗战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宋孝宗手下几乎无人可用。主和派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们背后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赵构。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于是,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公开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此后二十多年,面对南宋朝廷中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后来也变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了。

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岁的高龄去世,宋孝宗已是年过60 的花甲老人。

宋朝褒扬岳飞,却又不能把宋高宗赵构置于冤杀岳飞的元凶和主犯的地位。宋亡以后,方无此禁忌。

近疏歌酒缘多病的意思

寒窑赋 (宋)吕蒙正

盖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鸡两翼,飞不如鸦。

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时运不能自通。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菜;武略超群,姜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原非凶恶之徒;盗跖延年,岂是善良之辈?

尧舜圣明,却生不肖之子;瞽鲧愚顽,反有大孝之男。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晏子无五尺之躯,封为齐国宰相;孔明无缚鸡之力,拜作蜀汉军师。

霸王英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江山万里。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运通,腰系三齐之印;白起受命,统兵百万,坑灭赵卒,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满腹经纶,皓首仍居深山。

青楼女子,时来配作夫人;深闺娇娥,运退反为。

窈窕淑女,却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无雨,潜身鱼鳖之中;君子失时,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缊袍,常存礼仪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昔居洛阳,日乞僧食,夜宿寒窑。思衣则不能遮其体,思食则不能饱其饥。夏日求瓜,失足矮墙之下;冬日取暖,废襟炉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厌,人道吾贱也。非吾贱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极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职万人之上。拥挞百僚之杖,握斩鄙吝之剑。思衣则有绫罗绸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出则有虎将相随,入则有佳人临侧。上人趋,下人羡,人道吾贵也。非吾贵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恃,贫贱不可尽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1、译文: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和云,人也会有早晚遇到的灾祸与喜事。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行走得好。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有人驾驭也不能自己到达目的地。人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机遇就不能实现。孔子的文章写得没有人能够超过却被围困于陈国。拥有文韬武略的姜子牙也曾迫于生计在渭水垂钓。而盗跖虽然是成年人,却不是善良人。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早亡,但并不是凶恶的人。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顽劣不肖的儿子。舜的父亲瞽叟顽固又愚蠢,反而生下舜这样圣贤的儿子。张良原来只是一个老百姓,箫何也仅是县里的吏员。晏子的身高没有达到五尺,却承担了齐国首相的职务。孔明居住在茅草屋里,却担任了蜀国的军师。韩信没有什么力气,确受封为汉朝的大将。冯唐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但到老都没有做官的机会。汉将李广虽有射虎(虎石)的威名,却终身都未获得封侯。项羽虽然强大,但却在乌江自杀;刘邦虽然弱小,最后却取得了国家政权。具有高深学问的人,头发白了都得不到任用;能力差学问浅的人,很年轻就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有的人先富裕后贫穷,也有人先贫穷后富裕。蛟龙没有获得机遇,只能藏身于鱼和虾的群体里。正直的人没有机会时,只能屈从与小人。天气不好时,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土地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时,草木都不会生长。水得不到恰当的环境时,就会掀起疾风巨浪;人若得不机遇时,利益和运气都不畅通。

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饭抵御不了饥饿。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厌恶我,都说我。我说:不是我贱,是我没有机遇啊。当我获得功名,职位达到官职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拥有制约百官的能力,也有惩罚卑鄙、吝啬的权力,出门时前呼后拥,回到家里则有美女侍奉,穿衣服是绫罗锦缎,吃的则是山珍海味,皇上宠爱我,下面的人拥载我,所有的人都恭敬、羡慕我,都说我是贵人。我说:不是我贵,是因为我获得了好的机遇啊。所以人活在世上,对于富贵的人不要去追捧他,对于贫贱的人不可去欺辱他。这就是为人处世周而复始的规律。

2、作者简介:

吕蒙正,公元944年(后晋出帝开运三年)生于今河南洛阳官宦之家,

早年随生母被父亲赶出家门,寄居在洛阳南之龙门山一个寺庙里。方丈可怜他们母子,特别是他看吕蒙正勤奋好学,为人善良,贫贱不移,决非久居人下之人,很是照顾,派人为他们母子在禅院附近山上凿了一个石洞安身,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刻苦求学,并于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夺魁。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自史馆。

几度拜相

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公元983年(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太宗罢李防,拜吕蒙正为宰相。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公元993年(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又以原官职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太宗再度罢贬吕蒙正,吕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务多委任于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公元998年真宗即位,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吕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

辞官归隐

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以病回洛阳故里。临行那天,他乘舆来到东园门,由两个儿子搀扶,上殿对真宗说:“对边远少数民族,请与之和睦相处。停止战争,节约财政开支,这是古今治国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赵恒嘉许,接纳了他的忠言。其后,真宗曾两次到其家中探望。

吕蒙正共有七个儿子,都在朝内任职。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时,过洛阳两次驾临吕府。他见吕蒙正年事已高,便问诸子中谁可委以重任。吕蒙正答:“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就凭这句话,吕夷简后来得到重用,成为北宋有名的贤相。吕蒙正以国事为重,公正无私,荐侄不荐子,传为千古佳话。公元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吕蒙正病逝,享年68岁,赠中书令、谥文穆。

创作背景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作品简析

《破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地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地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

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并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就是到老也当不上官,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但却“少年登科”,就是年纪轻轻就当官了,这就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好”。《破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

关于吕蒙正,有极多的典故和故事。吕蒙正少时家道败落,父母双亡,贫寒交加,风餐露宿,求助亲朋旧故无门,沦为乞丐,其凄凉悲惨及至人间极限。所以民间论到谁人穷极,则有“穷过吕蒙正”之喻。有一年过年,吕蒙正见家中空无一物,悲伤之余,写下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没有东西”。一时间传为奇谈。

尽管贫穷,吕蒙正还是少立大志,奋发苦读,终于中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之后,皇帝赐予状元府。于是,亲朋故交、士绅旧故、达官贵人、商贾巨富,成百上千,皆携重礼厚金登门祝贺,一时门庭若市。吕蒙正管家佣人无不雀跃喜极,报知吕蒙正。吕蒙正却说:“我只有亲人一家,何来如许亲朋?”管家忙将贺喜礼单送上,曰:“大人亲朋故旧遍四海,怎说仅有一家?”吕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闭门谢客。三天后,吕蒙正唤来管家说:“我的亲人已到了。我有一联,将其张贴于大门,只有挺胸而进者,即为亲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将对联贴上。上联为:“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为:“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送礼之人看了大为羞愧,纷纷离去。只有一个衣着补丁、手提一串豆腐干的五旬老汉昂首而入。吕蒙正闻报喜极,亲至前门迎进,并设酒席与老汉尽欢。据说,吕蒙正以后还多次屈尊老汉家,老汉也成了吕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来,这老汉及老伴乃以做豆腐为生的贫民,当吕蒙正饥寒交加时,老汉为其处境困极而苦读所感,识之为英才,常以粗茶淡饭、水酒豆腐济之。

疏和表有什么区别

近疏歌酒缘多病的意思是指,人们在热闹的聚会中,喝酒唱歌,却又不能把握分寸,最终导致身体出现疾病。出自宋·范仲淹的郡斋即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

范仲淹48岁时曾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到睦州、苏州和饶州。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景佑三年,当时诗人正担任饶州的知州,郡斋是他起居之所,有一天他闲来无事,记录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诗人坐在斋中沉思默想,忆起他自从入仕后,这一路走来确属不易,时而被人陷害,时而途中遇险,总算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饶州。虽然此处比不得京城繁华,也无法得到皇帝的宠幸,却少了一些烦恼,又多了一点自由。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

问题一:奏折中疏与表的区别 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问题二:文言文中疏和表,谏书一样吗 疏和表都是向皇帝上的奏章,都属于奏议类文章。但它们在文体上有区别。

“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属于散文。

谏则是直言规劝、批评,力图使君主、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或过失。谏本身不属于独立的文种,多以“疏”的形式上奏。如《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疏》,都属于“疏”。

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古代的奏议类文章划分得很细,包括奏、议、驳议、谥议、册文、疏、上书、上言、章、书、表、贺表、谢表、降表、遗表、策、折、札子、启、笺、对、封事、弹文、讲义、状、谟、露布等三十多种文体。主要的有章、表、奏、议等。《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问题三:奏,章,疏,表的含义与区别,以及还有没有别的类型? 奏,章,疏,表这四种文体是由书发展而来,到了汉代才固定下来,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的四种不同的名称。章是臣子用来谢恩的文体。奏是臣子用来弹劾官吏的文体。表是臣子用来陈诉个人衷情的文体。议是臣子发表个人见解的文体。

问题四:哪位师兄,表文和疏文有什么不同? 表文”和“疏文”用途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表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佛神的文函,凡是敬奉佛神、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表文,也可称之疏文,是沟通佛神、天地、仙凡、阴阳之间的桥梁,是供奉佛神、敬天法祖的正式文告。

给你提供佛家一文疏格式例子如下:

植福延龄普佛疏文

伏以大觉世尊,实众生之恃怙。药师妙典,洵苦海之舟航。有求皆应,无感不通。仰叩洪慈,俯垂洞鉴。爱有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xx省XX市(县)XX寺,秉释迦如来遗教奉行,主修法事功德,沙门XX。今据XX省XX市(县)XX区(乡)XX界下居住,奉佛修因,启建植福延龄普佛道场。信(男女)XX暨领阖家善眷人等,是日沐手焚香,一心归命娑婆教主释迦文佛,消灾延寿药师如来,十方三世无尽三宝各宝莲座下。愿舒绀目,俯鉴丹忱。窃念弟子虽生末法,幸处中华。蒙佛圣之庇庥,赖父母之抚育。不唯受恩而冀报,兼欲忏悔而自新。由是谨于即日,恭就XX寺,启建植福延龄普佛道场一堂。仗凭戒德师僧,称扬药师圣号,虔礼药师海会佛及圣众。以此功德,专祈弟子XX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寿与日而俱永,得随时以益新。并愿历劫怨亲,等蒙解脱。现在眷属,各获安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恭于三宝慈悲,证明摄受。谨疏。

公元(二零一四)年(九)月(四)日 具呈

**************************

再给你提供道家一疏文格式例子如下:

求病愈疏文

××省××县(市)居住弟子×××(施术者法名)谨以素筵、鲜果、香花、清酒之仪。敬献于 九天司命真君。 先天豁落灵君。 文昌梓潼帝君座前,伏以 神恩广大无感不通。 圣泽巍峨有求皆应。稽查善恶之权。主持功过之柄。窃念弟子身体素弱,时欠健康。任服药石。难得回春。终年坎坷时常。渐见形容憔悴。恐因修省疏漏,以致病疫牵缠。忧心耿耿。时抱隐忧。伏乞×××堂(供俸主神的坛即称堂,如供俸三清,就称三清堂)。飞鸾启示。始知帝恩开施格外。普度洪慈。故虔心发愿。×××(施术者法名)谨为弟子祈安却病延年,消灾解厄。元辰光彩,命宫安泰。伏冀恩主鉴此愚忱。据情启奏。俾得病躯健全身早平安。灾随电扫,福同云生。无任恳祷之至。瞻仰之至。

天运 年 月 日×××(施术者法名)九叩上申。

问题五:"实证“和”表证“又什么区别?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祝你幸福。

问题六:书疏表是表示奏章的词吗 是的

词语: 表疏

拼音:shū shū

解释: 泛指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