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指什么生肖_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1.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2.成语: 三从四德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是哪三从,哪四德?
4.七七之条,三从四德,都是些什么?
5.“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6.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到解放前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听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抚养)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
拓展:“三从”一词最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指的是什么
三从四德的具体含义: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抚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四德意思是说女子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要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既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一词最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
主要影响:
有明文规定的“内外有别”始于西周。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权位和分配和继承需要确定贵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参与,男女内外有别的制度习俗形成了。
内外有别的意义不在于“分”与“别”,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间和职分是无限的、开放的、重要的和有发展潜力的,而妇女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封闭的、循环的和被贬低的。
婚姻家庭也是内(男)本外(女)末、男主女从。“内外有别”成了了维护家长制、决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规条的依据,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础并得以延续的制度保障。
成语: 三从四德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的意思。
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扩展资料:
1、"三从四德"是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也是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三从四德虽然对古代妇女有重要意义,但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随着时代的推移,"三从四德"在儒家整体文化框架下,强调"从父"时,也需要听从母亲;强调从夫,妻子也"与夫齐等"。
特别是"孝文化"的提倡,儿子对母亲特别对寡母的尊孝,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今天如能代之以时代新内容如"德"重在文明礼貌修养,"言"、"功"重在才能和创造性的培养,"容"适当注重修饰而不刻意化装美容等,也颇有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是哪三从,哪四德?
成语: 三从四德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 成语 : 三从四德 注音 : ㄙㄢ ㄘㄨㄥˊ ㄙˋ ㄉㄜˊ 汉语拼音 : sān cóng sì dé 参考词语 : 四德三从 近义 : 三贞九烈 释义 : 「三从」,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语出《仪礼.丧服》。「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语本《周礼.天官.九嫔》。后用「三从四德」指旧时妇女必须具备的德性。 Emoji符号 : 34?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三从四德”对应Emoji表情符号“34?”,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34?、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34?"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宋体矢量字库:
楷体矢量字库: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三从四德」,由「三从」及「四德」二语组合而成。「三从」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仪礼》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乃贵族礼仪之汇编。〈丧服〉一篇记载居丧期间各等亲属所应著的服饰,所附的子夏传中提到当时对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说明女子未嫁时服从父亲,出嫁后服从丈夫,若丈夫亡故则服从儿子。这就是所谓「三从」。「四德」见于《周礼.天官.九嫔》。《周礼》亦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周公所作,记载当时的官制及政治制度。「九嫔」是王宫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负责掌理妇女所应学习的礼仪。九嫔各领有女御九人,教导女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并率领她们按时轮值王所,协助皇后处理各项事务。而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的是妇人应有贞节柔顺的德行、委婉得体的应对辞令、温雅的体态举止、熟练的工作技能。这四项要求,就是「四德」。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三从四德」,用来指旧时妇女必须具备的德性。 典源 : 1、「三从」:《仪礼.丧服》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1>之义,无专用2>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 〔注解〕 (1)从:从其教令。 (2)专用:凭己意行事。2、「四德」:《周礼.天官.九嫔》九嫔1>,掌妇学2>之法,以教九御3>妇德、妇言、妇容、妇功4>,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注解〕 (1)九嫔:职官名。周制宫中的女官,掌理妇女所应学习的礼仪及职事。嫔,音ㄆ|ㄣˊ。 (2)妇学:古代妇女所应学习的礼仪及职事,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 (3)九御:职官名,即女御,为九嫔之属,负责侍寝等各项杂务。每九嫔一人领女御九人,故曰九御。 (4)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妇人所应学习的几种礼仪及职事。德谓贞顺,言谓言辞委婉,容谓仪态柔顺,功谓治丝麻、纺织、缝纫等事。 书证 : 01.《敦煌曲子词集.中卷.凤归云》:「幼年生于闺合,洞房深。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 02.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待□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03.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04.《词话.第二○回》:「自古痴人畏妇,贤女畏夫,三从四德,及妇道之常。」 05.《红楼梦.第四七回》:「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指旧时社会妇女必须具备的德性。 使用类别用在「妇女之德」的表述上。 例 句 <01>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02>要求现代妇女遵守三从四德,难免引来不合时宜之讥 。 <03>现代妇女已经摆脱三从四德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04>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竟然还有人主张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 <05>在传统的社会里,妇女受三从四德的束缚,难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06>自从男女平等的观念盛行以后,三从四德的教条已为时代所淘汰。 成语接龙“德”字开头的成语
德高望重 德隆望重 德尊望重 德隆望尊 德劭年高 德以报怨 德深望重 德邵年高“三”字结尾的成语
举一反三 暮四朝三 观隅反三 举隅反三 朝四暮三“三”字开头的成语
三令五申 三缄其口 三思而行 三长两短 三教九流 三人成虎 三姑六婆 三言两语 三从四德 三顾茅庐 三头六臂 三寸不烂之舌 三顾草庐 三头八臂 三申五令 三言两句 三言五语 三人市虎 三寸之舌 三面开网
“德”字结尾的成语
歌功颂德 三从四德 孤恩负德 报怨以德 戮力同德 歌颂功德 重望硕德 称功颂德 铭功颂德 参考链接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三从四德。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三从四德。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三从四德”分成的单字详解:
三, 从, 四, 德。
用户留言暂无留言
名称 请输入您的名称,自动过滤HTML标签,请不要带链接。 邮件 如果需要网站管理员与您联系,请输入您的邮箱,此邮箱不会被其他用户看到。 正文 请输入留言内容,自动过滤HTML标签,请不要带链接。七七之条,三从四德,都是些什么?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译文:“女人有三从的意义,没有专用的方法,所以未嫁从父,出嫁从夫,死亡从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言语;其次是相貌;最后是治家之道。出自《周礼 天官 内宰》
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教育发布《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增强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有违反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内容,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扩展资料:
“三从”、“四德”的由来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百度百科-三从四德
百度百科-三从
百度百科-四德
人民网-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古代为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稳定社会及家庭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修养。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按男女内外有别位置和分工 “内外有别”是传统社会对最重要的规范。表现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户)门”为界的“男外女内”——男人在外面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内“主中馈(主持饭食酒浆等家务)”、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层阶级,“外”事是指主持、参与政事军事(也叫“公事”、“大事”),这是男性贵族官僚的特权,妇女不许涉猎,违反了就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是家国的不祥之兆)。在下层,农耕社会小农的典型劳动分工就是男耕女织(如牛郎织女的传说)。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就形成了在居处、活动、交往、行为等日常生活中的内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礼教。 (2)家庭组织的内外区分正好与位置、分工的分别相反男内女外,男主女从等(见“婚姻家庭的内与外”条)。 婚姻、家庭的“内”与“外” 家庭是关系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婚姻是组成家庭的手段和过程。 婚姻家庭组建的原则是男为内、女为外——以“利内”为目的,就是要利于男方家庭的传宗接代、和睦兴旺。女方的亲属叫“外戚”,又说生个闺女是“外人”,就由此而来。 婚姻家庭制度习俗是男主、女从——实行男婚女嫁、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别是必由己出的儿子)以继世传宗;已婚妇女必须住在夫家,家庭亲属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辈分决定的。夫妇人数不均衡,规定上层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称“大老婆”)还可以娶若干个妾,如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一次娶12女,诸侯9,大夫以下递减。秦朝开始规定了后妃的等级人数,后代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定制,但历代帝王往往突破,佳丽三千,宫嫔多以万计。官僚也有纳妾的特权。平民限制纳妾,明代规定40岁无子才可娶妾。 内外有别的源流和影响 有明文规定的“内外有别”始于西周。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权位和分配和继承需要确定贵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参与(而在商朝还有商王的妻妇如妇好等率兵作战、主持祭祀和农政大事的记录),叫妇女退回家庭。男女内外有别的制度习俗形成了。 内外有别的意义不在于“分”与“别”,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间和职分是无限的、开放的、重要的和有发展潜力的,而妇女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封闭的、循环的和被贬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内(男)本外(女)末、男主女从。“内外有别”成了了维护父家长制、决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规条的依据,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础并得以延续的根源。 “未嫁从父” “三从”道德从丧服制演化为人际间的主宰服从关系,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WAN,音碗)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扩展资料
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
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而“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和“七出”条规的威吓惩罚交互作用,
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随着时代的推移,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让位于夫权,夫家利益高于父家的利益,对妇女更强调缄默和牺牲,条规也更加具体繁细,妇女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更多。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的意思。即未嫁的时候,听从家长(父亲)的教导,出嫁之后,辅佐丈夫持家执业,丈夫不在了,抚养教育抚养子女成人,引导、尊重子女端正生活理念。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扩展资料:
三从四德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
在古代,男人在外面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内“主中馈”、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男女内外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内外有别”。?
由于“内外有别”的传统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家长们也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对于男子着重培养从政、经商等能力,让他们博览全书,知晓古今;对于女子,则是侧重于培养她们的三从四德,为她们今后能找一个好归宿打下基础。
这样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都是遵循相同的模式、相同的规范,从未有过大胆的尝试改变,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就越来越强,而男性要维护他们的最高权力就需要相关的规范条例来约束女性。三从四德变成男性地位不变的保障,加上在封建社会女性知识的狭窄,才导致了三从四德的根深蒂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从四德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