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言_知而不言 言而不语是什么意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知而不言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知而不言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知而不言”的下一句是什么?

2.“知而不知!言而不言!为而不为!思之所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怎么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明”这句话

5.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说明了什么?

知而不言_知而不言 言而不语是什么意思

“知而不言”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原文出自《庄子·列御寇》,其原文如下: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于万乘之主乎!身劳于国而知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女处己,人将保女矣!”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才,又无谓也。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译文如下:

       列御寇到齐国去,半路上又折了回来,遇上伯昏瞀人。伯昏瞀人问道:“什么事情使你又折了回来?”列御寇说:“我感到惊惶不安。”伯昏瞀人又问:“什么原因使你惊惶不安?”列御寇说:“我曾在十家卖饮料的店子里饮用,却有五家事先就给我送来。”伯昏瞀人说:“像这样的事,你怎么会惊惶不安呢?”列御寇说:“内心至诚却又未能从流俗中解脱出来,外部身形就会有所宣泄而呈现出神采;用外在的东西镇服人心,对自己的尊重胜过尊重年老的人,必然会招致祸患。那卖饮料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卖掉饮用的羹汤,没有多少赢利,他们获利是很微薄的,他们预先送来饮料时的内心打算也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还如此地对待我,何况那大国的国君呢?国君亲身操劳于国家而才智耗尽于政事,他们定会把重任托付给我并检验我的功绩。我正因为这个缘故才惊惶不已。”伯昏瞀人说:“你的观察与分析实在是好啊!你安处自身吧,人们一定会归附于你了!”

       没有多久伯昏瞀人前去看望列御寇,看见门外摆满了鞋子。伯昏瞀人面朝北方站着,竖着拐杖撑住下巴。站了一会儿,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出去了。接待宾客的人员告诉了列御寇,列御寇提着鞋子,光着脚就跑了出来,赶到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竟不说一句批评指教的话吗?”伯昏瞀人说:“算了算了,我本来就告诉你说人们将会归附于你,果真都在归附你了。当初我曾责备过你让人们归附于你,而你却始终不能做到让人们不归附于你。你何必用显迹于外的做法让人感动而预先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呢!必定是内心有所感动方才会动摇你的本性哩,而你又无可奈何。跟你交游的人又没有谁能提醒告诫你,他们的细巧迷惑的言辞,全是毒害人的;没有谁觉醒没有谁省悟,怎么能彼此相互审视详察!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

“知而不知!言而不言!为而不为!思之所思!”是什么意思?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说话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欲望的孔穴,闭上欲望的门户,收敛锋芒,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这就叫“玄同”。这样就没有了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之差。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挫其锐,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写成为纷扰的“纷”。“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其锐,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解其纷,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和其光,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同其尘,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亲者,皆因人有积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积也。天道不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积。所人无所积,何害之有?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君王之所以会以人之有积为贵,以人之所不有为贱,皆因为以人胜天。若天人为一,不以人胜天。则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

        (6)故为天下贵。

        圣人不积人之德,既以为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与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为天下贵。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何人何事,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诉我们,您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如果您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

        (2)您所种下的善因或恶因,终有一天会遇缘结果

        “塞其兑,闭其门”“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意思是把欲望的孔窍堵上;“闭其门”的“门”指心门,古人认为心门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也要把心门给闭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和其光,同其尘”指您在做事的时候,要把结果——做事带来的荣耀尽量调和掉。“同其尘”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尘土一样普通。只要您抱着这种心态做事,就会做得很好。

        (3)人贵有“不争之德”

        “挫其锐”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锐气,将锐气收敛(通行本中记载的是“锉”,是把锐气磨掉的意思,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解其纷”是解除纷扰的状态。

        老子认为,只要您能将锐气收敛,解除纷扰,您就进入了一种“玄同”的状态。“玄”,深远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的意思就是,您要把争夺之心、名利、地位等等这些放下,这样您才会幸福,如果整个团队都这么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应该是“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对待他不可能太亲密;您想疏远他,好像也疏远不了,也离不开他;您想给他一些东西诱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说,您悟道以后,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就进入了一种境界——跟周围的人相处特别融洽,这些亲疏利害的行为,都影响不到您。

        (5)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句话跟前面的话是连着的,前面老子说进入“玄同”的境界以后,您就进入一种“但行善事,莫问吉凶”的状态,您心中坦然,所以别人就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影响您。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您不要太在意它,这些东西会互相转化。

        三、我之体悟——《道德经》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个小烦恼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关系困扰。之前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管理,压力太大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选择了重新回归技术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想这样简单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环境有问题,这一年不但没有心情踏实做事,还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同事关系烦恼。

        在北京办公室的加领导才十个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去了之后,她们也积极的招呼我吃饭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体,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和她们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觉她们并不尊重我,一起做什么只是招呼一声,从不问我的意见;聊天时都是她们说,我若说话她们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断;她们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没有别的内容。每次和她们相处,都有种自尊心受损的感觉,很难受。

        最近半年这种感觉不断发酵,我满心满眼的看不惯,看不惯她们有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看不惯她们背地里论人是非,看不惯她们对我呼来喝去,看不惯她们跟我讲话态度。我每天被自己这种感觉折磨着,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特立独行招排挤。

        上周五,一个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态度跟我说话。下班时她喊我一起走,我对她说:“你要是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做什么,请用问句。你都没问我同意不同意,怎么就确定我会和你一起。”她说:“你这话啥意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么说话吗?你这人怎么想那么多,我跟我朋友都是这么说话的,我朋友还挺多的,从来没人这么跟我这么说过。”我说:“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们之间还没这种默契,你跟我相处就请尊重我的感受。”她说:“你的意思咱俩不熟是吗?”我说:“至少还没有这种默契。”她没再说话,到了地铁口她说:“拜拜,周末愉快!”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几年,在我们那个小领域还有点小名气,如今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一路上我翻来覆去的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太敏感,还是我显得太好欺负,还是她们欺生。而我自己又为何这么在意这件事。对,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们,当我感觉不好时,想要离开,又担心她们的排挤我,继续强迫自己跟她们相处,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欢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对排挤,害怕不融洽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些烦恼。

        同事不过是为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么意义呢?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为什么要担心别人排挤自己呢?当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惧时,我的那些烦恼一下全没了。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浪费了太多能量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好好做事的。

        这件事也提醒我了解了老子说的道之后,还必须回到生活中不断地去觉察和反省。

为什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应该是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知道但是不说,即是说也不全部说出来。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思考那些你该思考的。

       张仪说秦王?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

       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意思为:给学生讲解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暂时搁置问题也是可以的。 出自:《学记》第十四章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怎么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明”这句话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通常的解释为: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

       其实,这句话不妨结合下面四段解释。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道可道,非恒道

       4、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离。

       出自:《老子·五十六章》

        知不知,是人的为学阶段,因“道”的真相无法准确描述,所以,为学才是靠近真相的一种途径,在为学之中,你所学越来越多,而质疑也就越来越多,你所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也就越来越多,对于未知却又想知道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思想的容积在增大,其增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你知识增长的速度,这个时候,如果把知识比作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比不上容器体积增长的速度,如是,你的容器中的水平线,就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这可以解构为“为道日损”的一个意思,所学越多,学问越增长,也就明白无知的东西越多,直至最后明白“道法自然”,这样也就只好选择遵守自然法则。“无为”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字本身的一些内涵,“不言”并不是不说话的意思,而是不言(哪方面)的意思,也就是不标榜“真理”的意思,“言者不知”则指“标榜真理者”,或者说“者”树立绝对权威,因自以为是的片面认识自以为得“道”,往往把人带入歧途,混淆了真相,所以因为标榜真理,“言者”的思想出现封闭,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外在因素随科学发展产生的变化,这就对局限并阻碍了我们对“真相”的认识。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说明了什么?

       注释 知(zhi治):同“智”。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也有作另一种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出处 《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

       说明 《老子》简介见第005条。

       《五十六章》,《老子》中的章。这一章讲的是智者的修养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认为,智者不应是说教者,而应通过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豁达大度,以取得人们的尊崇。

       编辑本段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选自《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章》[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

       通俗地理解为:有智慧的人不会说太多,说太多的人往往没有智慧。出自《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只有摒弃一切感知,停止 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

       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统一的法门。所以没法亲近他,也没法疏远他;没法给他好处,也没法损害他;没法抬高他,也没法贬低他。所以他才真正成为天下最可贵的。

       好了,关于“知而不言”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知而不言”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