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烘托的例子_渲染烘托
1.古诗鉴赏技巧一: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2."烘托"的意思
3.烘托的近义词烘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4.烘托、衬托、渲染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各自的特点?
5.衬托渲染烘托铺垫的区别
6.里的渲染和烘托是什么
7.用烘托渲染造句(大约30个左右)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4、对比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古诗鉴赏技巧一: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渲染是一种文学、艺术、**等的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通常用于突出作品中的某个情节、人物、气氛、主题等,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烘托渲染具有很强的鲜明性、情感性和表现性,通常通过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来进行,从而使作品中的某一元素得到极大的强化和凸显。烘托渲染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时也可以用来给作品增加一定的戏剧性、诗情画意等美感效果。
烘托渲染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绘、突出其某个特定的方面,来加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烘托渲染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艺术手法,能够让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和表现力,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不同的烘托手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情景和情节之中,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并以此感到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烘托渲染的用途
烘托渲染可以通过对比、象征、夸张等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达到强调和表现主题的目的;烘托渲染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渲染,来使人物更加饱满立体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可以通过调整色彩、音乐、光影等元素,来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氛围;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等。
"烘托"的意思
古诗鉴赏技巧一: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
那么,怎样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第一,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托体与主体相属与否
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2)。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
第一,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云:“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
第二,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
烘托的近义词烘托的近义词是什么
烘托(hōng tuō)的意思有以下3种:
1、指陪衬,使明显突出,中国画技法名,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
3、写作方法:烘托景等事物来突出某种事物。
引证:
1、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
2、秦牧 《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
扩展资料:
烘托的近义词:渲染、陪衬、衬托。
1、渲染
拼音:xuàn rǎn
释义: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2、陪衬
拼音:péi chèn
释义:指衬托,使之更加突出。
引证:艾芜 《关于三十年文艺的一些感想(三)》:“必须以一个模范人物为主,去陪衬那些有缺点的工人,而且还要有压倒的趋势才行。”
3、衬托
拼音:chèn tuō
释义: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烘托
百度百科—渲染
百度百科—陪衬(汉语词语)
百度百科—衬托
烘托、衬托、渲染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各自的特点?
烘托的近义词有:陪衬,渲染,衬托。
烘托的近义词有:衬托,陪衬,渲染。词性是:动词。结构是:烘(左右结构)托(左右结构)。拼音是:hōngtuō。注音是:ㄏㄨㄥㄊㄨㄛ。
烘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烘托hōngtuō。(1)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2)陪衬,使明显突出。
二、引证解释
⒈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⒉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引邹韬奋《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秦牧《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
三、国语词典
从周围或旁边渲染,使主体或重点更加显明。如:「他的山水画,常用淡墨烘托出远山。」也作「烘衬」。词语翻译英语background(ofapainting)_,backdrop,afoil(tosetoffsomethingtoadvantage)_,tooffset(somethingtoadvantage)_德语hervorheben(V)_法语réhausser,ressortir
四、网络解释
烘托烘托:1、指陪衬,使明显突出;中国画技法名;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2、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鲜明突出。3、写作方法:烘托景等事物来突出某种事物。
关于烘托的成语
烘托渲染托于空言冬烘先生托物感怀烘堂大笑冬烘头脑托物引类全盘托出烘云_月烘云托月
关于烘托的词语
烘堂大笑全盘托出烘云托月冬烘学究托钵沿门名托姓渲染烘托烘托渲染托于空言冬烘头脑
关于烘托的造句
1、这幅画用蓝天作背景,更加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
2、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借以烘托要写的事物。
3、这一段描写烘托出主人公内心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复杂心情。
4、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5、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烘托的详细信息
衬托渲染烘托铺垫的区别
渲染与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前两句就描写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氛,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烘托常常是用情感色彩浓烈场景来实现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再如杜甫用特定的景色“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一沙鸥。”来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个方面,顾名思义,就是说衬托与被衬托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用美好的景物写快乐和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衬托、陪衬、烘托;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阙写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衬如今饱尝愁苦又有苦难吐的心情。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里的渲染和烘托是什么
衬托、渲染、烘托、铺垫的区别: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
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愤,深化主题。
烘托: 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铺垫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用烘托渲染造句(大约30个左右)
渲染和烘托是诗歌鉴赏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1在当地警察、记者和野人研究组织的烘托渲染下,众人上演了一出由野人引起的闹剧。
2武场与文场的最大区别就是事先要不要敲锣以烘托渲染舞台气氛。
3好了
环境烘托渲染完毕
自我还没有为你铸造肉体之前
就是你来保护我咯!
4活动融合了时代主旋律、原生态雏形、现代流行、地域风情等多种文化元素
并充分运用各种高新技术
烘托渲染“展演”活动氛围。
5届时
在景区主要道路两侧摆上观演舞台、悬挂彩旗灯笼
烘托渲染庙会气氛。
6睡衣的色彩和图案应与卧室装饰协调
不要用太艳丽的颜色
选择点状、小花、格条等图案来烘托渲染温馨的气氛为宜。
7届时
景区主要道路两侧
平台将配以鲜花摆放、悬挂彩旗、灯笼等形式
烘托渲染庙会气氛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8除了以菊花为主题
沿线还布置了宫灯、彩旗、彩球等
烘托渲染菊会气氛、增加菊会内容、提升菊会品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