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孔融让梨体现了什么美德

3.孔融让梨文言文和翻译

4.孔融让梨的意思

5.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什么

孔融让梨后续_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就是谦让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在所有励志典故中,孔融或许是最励志的一个。“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很多少儿启蒙读物里,都有这个故事,《三字经》里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记载。所以,孔融在世人心目中就是神童的代名词,知书达理的化身。

据说,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4岁时,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都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分,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他也成为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面镜子。

孔融的聪明、孝顺、重情重义远不止让梨而已,还有不少轶事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据《世说新语》载,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只有才智出众、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下人才会去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就上前坐下来。看是一个小孩,李膺好奇地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都为孔融的机智啧啧称赞。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反应灵敏,绝妙回答,让陈韪面红耳赤,局促不安,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孔融不仅聪颖机智,而且很讲孝道。十三岁那年,父亲孔宙去世,守丧的孔融“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就是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这让整个州里的人都称赞他的孝行。加之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能诗善文,一时声名鹊起。

更有一件让孔融年少成名的就是他藏匿营救名士张俭的事。当时,号称“江夏八俊”之一的张俭因党锢之祸被宦官追捕迫害,四散逃亡。

后来,张俭逃到山东曲阜来投奔好友——孔融的兄长孔褒。正好孔褒不在家,看见张俭窘迫和犹疑的样子,年仅十六岁的孔融坦然开导:“家兄虽在外,我难道不能做主收留你吗?”毅然留藏张俭住在自己家。

然而,窝藏罪犯的事情还是泄露出去了,州县官员秘密到孔家抓捕张俭。孔融得到信息,通知张俭逃走。州县官员就把孔褒和孔融给抓了起来。

州县官员一时不知道应该判谁有罪。孔融主动表示:“收留张俭窝藏罪犯的人是我,应当是我有罪。”哥哥孔褒却说:“张俭是来投靠我,不是弟弟的罪过,我心甘情愿接受惩罚。”官员又问孔融兄弟的母亲该如何处置。

母亲竟然也说:“家中的长辈管理家事,我作为母亲,自然罪责在我。”全家人都争着顶罪,郡县官员定夺不下,只好向朝廷禀报。最后,由皇帝下诏,判处孔褒有罪。孔融因此名声大震。

人民网-“孔融让梨”:因不孝被处死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让梨体现了什么美德

孔融让梨故事的道理:人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表明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经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文言文和翻译

孔融让梨体现友爱孝悌,谦让待人的美德。

该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为什么这么做,孔融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凡事都应该懂得谦让。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扩展资料: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意思

1.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编辑本段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

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

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

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是一名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

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

“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

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编辑本段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

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终孩子们长。

2.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孔融

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3.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百度百科-孔融让梨。

4.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译文: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重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5. 英语翻译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文举用陈韪的话反诘陈韪,将计就计,使陈韪侮辱不成,反被侮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实在是妙啊。

6. 孔融让梨,古文翻译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bai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du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zhi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dao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版”父亲听后十分惊喜,权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7. 孔融让梨文言文的意思

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好是他祖父的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酥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他留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即奇怪又好奇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留了一个最小的,这是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这个我们做过了,如果同意我的回答望纳!!!

8. 孔融让梨 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白话文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 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孔融让梨故事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什么

孔融让梨就是谦让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历史背景:

在所有励志典故中,孔融或许是最励志的一个。“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很多少儿启蒙读物里,都有这个故事,《三字经》里也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记载。所以,孔融在世人心目中就是神童的代名词,知书达理的化身。

据说,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4岁时,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都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分,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他也成为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一面镜子。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